姓氏聯,是楹聯百花苑中一個多姿多彩的品類。
姓氏對聯代表的是血緣關系,家族史的來源和發展。
馮
彈鋏諷歌奇食客;
讓功倚樹怪將軍。
上聯典指戰國時齊國孟嘗君田文的門下著名食客馮驩(生卒年不詳)。馮驩曾經替孟嘗君去其封地薛邑收取債息,把不能還息的佃戶的債券燒掉,幫他收買民心。孟嘗君遭讒言被奪齊相國之位,又是馮驩施計幫他恢復職務。馮驩留下“彈鋏長歌”、“燒契市義”、“狡兔三窟”等成語故事。
下聯典指東漢開國名將馮異(?-公元34年),字公孫,潁川父城(今河南省寶豐縣東)人。馮異原為王莽新朝的潁川郡子,后來歸順劉秀。并隨之大破赤眉軍,征河北、守孟津,繼而平定關中,協助劉秀建立東漢。劉秀稱帝后,馮異被封為征西大將軍、陽夏侯,名列云臺二十八將第七位。建武十年(公元34年)病逝于在軍中,謚曰節。馮異為人謙讓,諸將議論戰功時,獨自避立于樹下,故軍中稱之為“大樹將軍”。 【筆記】馮驩,《史記》寫作馮驩,《戰國策》寫作馮諼,同一人。
陳
振興漢祚追高武;
感慨民生愴薊幽。
上聯典指南朝梁名將、陳朝的開國皇帝陳霸先(公元503年-559年),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長城(今浙江省長興長城下若里人)人。祖籍潁川(今河南禹州),漢太丘長陳寔之后,好讀兵書,精于武藝,明達果斷。陳霸先出身低微,受蕭映賞識,隨任為廣州府中直兵參軍,不久出任西江督護、高要太守。通過平定“侯景之亂”,陳霸先漸漸控制了梁朝的政權。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廢梁敬帝,自立為帝,建立大陳,改元永定,是為陳武帝。高武指漢高祖、魏武帝——原陳朝吏部尚書姚察語云“高祖英略大度,應變無方,蓋漢高、魏武之亞矣”。在位三年,謚曰武皇帝,廟號高祖,葬萬安陵。侄子臨川王陳蒨繼位。
下聯典指唐代著名詩人陳子昂(公元659-700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省遂寧市射洪縣)人,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為陳拾遺。是詩歌革新的先驅,其文學理論對當世影響很大。青少年時輕財好施,慷慨任俠,24歲舉進士,以上書論政得到女皇武則天重視,授麟臺正字。后升右拾遺,直言敢諫,曾因“逆黨”反對武后而株連下獄。在26歲、36歲時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頗有些遠見。圣歷元年(公元698年)38歲時,因父老解官回鄉,不久父死。陳子昂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獄中。其存詩共100多首,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組詩《感遇》38首,《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臺歌》、《登澤州城北樓宴》等。
褚
史記補遺膺博士;
碑文謄錄賴書家。
上聯典指西漢經、史學家褚少孫(生卒年不詳),潁川(治今河南禹州)人,寓居沛縣(今屬江蘇)。成帝年間,褚少孫與張長安,唐長賓等三人同應博士殿試選,即有提問,對答如流,三人均晉博士,故《魯詩》中有唐、褚、張之說。少孫甚愛《史記》,曾補寫過司馬遷的《史記》,其中補寫的有《景紀》、《武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蒯成列傳》,共計十篇。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作。褚少孫開創了魯詩學之先聲。
下聯典指初唐著名政治家、書法家褚遂良(公元596-659年),字登善,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祖籍陽翟(今河南禹州)。博學多才,精通文史,世稱“褚河南”。隋末時,跟隨薛舉為通事舍人。歸順唐朝后,任諫議大夫,中書令執掌朝政大權。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與長孫無忌同受太宗遺詔輔政,升尚書右仆射,封河南郡公,因堅決反對立武則天為后,貶為潭州(長沙)都督。武后掌權后,遷桂州(今桂林市)都督,再貶愛州(今越南清化)刺史。顯慶三年(公元658年),憂憤而卒;天寶六年,配享高宗廟庭。褚遂良博涉文史,工楷、隸,書學鍾繇、王羲之,而成古雅瘦勁之體。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并稱唐初四大書法家。有集及墨跡傳世,其代表作有《房玄齡碑》、《伊闕佛龕記》、《孟法師碑》、《雁塔圣教序》等。
【注】褚不能讀zhě(赭)音。
衛
仲卿威烈龍城陷;
伯玉風流隸草工。
上聯典指西漢著名將領衛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西漢時期名將,漢武帝第二任皇后衛子夫的弟弟,漢武帝在位時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封長平侯。衛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襲龍城,揭開漢匈戰爭反敗為勝的序幕,曾經七戰七捷,深入朔漠直搗龍城,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單于,直接解除了匈奴對西漢北地以至京城長安的威脅,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衛青善于以戰養戰,用兵敢于深入,為將號令嚴明,對將士愛護有恩,對同僚大度有禮,位極人臣而不立私威。元封五年衛青逝世,起冢如廬山,葬于茂陵東北1000米處,謚號為“烈”。
下聯典指三國時期曹魏將領、西晉時重臣,書法家衛瓘(公元220-291年),字伯玉,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北)人。衛瓘出身于官宦世家,年輕時于魏國仕官,歷尚書郎、散騎常侍、侍中、廷尉等職。后以鎮西軍司、監軍身份參與伐蜀戰爭。蜀漢亡后,與鐘會一道逮捕鄧艾,鐘會謀反時,又成功平息叛亂,命田續殺鄧艾父子?;貛熀筠D任督徐州諸軍事、鎮東將軍,封菑陽侯。西晉建立后,歷任青州、幽州刺史、征東大將軍等職,成功化解北方邊境威脅,因功進爵菑陽公。后入朝為尚書令、侍中,又升任司空,領太子少傅。后遜位,拜太保。晉惠帝即位后,與賈后對立。不久,賈后唆使楚王司馬瑋矯詔誅殺衛瓘一門,享年七十二歲。衛瓘善隸書及章草。不僅兼工各體,還能學古人之長,是頗有創意的書法家。師承張芝書法傳統,風格流便秀美。唐朝張懷瓘《書斷》中評其章草為“神品”。
蔣
還鄉刺史留三徑;
繼任將軍盡一心。
上聯典指西漢末年著名隱士蔣翊(生卒年不詳),字元卿,杜陵(今陜西省西安)人。他是周公旦第三子伯齡(蔣姓的得姓始祖)的后代,祖上于西漢初年遷陜西長安的杜陵。平帝時曾任袞州刺史,以廉直名,王莽篡漢,翊不愿委身事賊,遂告病返鄉,終身不仕。他用荊棘塞門,庭院后留有三條小路,只與羊仲、求仲二位隱士來往。后來人們把“三徑”(也稱“蔣徑”)作為隱士住所的代稱,蔣翊是蔣家歷史上的第一個名人。
下聯典指三國時蜀漢宰相蔣琬(?-公元246年),字公琰,零陵郡湘鄉(今湖南省湘鄉縣)人。初隨劉備入蜀,被任命為廣都長,后因不理政事激怒劉備,在諸葛亮的勸說下,蔣琬免于一死,后重新被啟用,更為諸葛亮所器重,任丞相長史。諸葛亮攻魏時,他主持兵源糧餉的供應。諸葛亮稱他為“社稷之器”,諸葛亮死后,他曾代諸葛亮執政,任大將軍、錄尚書事等職,蔣琬與諸葛亮、董允、費祎合稱“蜀漢四相”。延熙九年(公元246年)病卒,謚號“恭”。
沈
細研聲譜分音律;
假說黃梁勸世人。
上聯典指南北朝梁文學家、史學家、聲律學家沈約(公元441-513年),字休文,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湖州德清縣)人。沈約少時孤貧,篤志好學。南朝宋初年,官任奉朝清。入齊,任征虜記室,太子令兼著作郎等職。隆昌元年(公元494年),任國子祭酒。后助蕭衍登帝業,官尚書仆射,封為建昌縣侯。天監二年(公元503年),任尚書左仆射、中書令、前將軍,不久又提升為尚書令,兼太子少傅。天監九年(公元510年),改任左光祿大夫,兼任侍中、太子少傅。天監十二年(公元513年),沈約于任上去世,終年七十三歲。謚號“隱”。作為南朝文壇領袖,沈約學問淵博,精通音律,與周普等創四聲八病之說,要求以平、上、去、入四聲相互調節的方法應用于詩文,避免八病,這為當時韻文創作開辟了新境界。沈約首創“四聲”之說(把每個字分為平、上、去、入),指出如何運用聲調變化,能使詩歌動聽,講求聲律對仗,推動詩歌走向格律化,在文學史上是一個重要的創新。著有《晉書》、《四聲譜》等書。今天的國語注音符號,就是以《四聲譜》演變而來的。沈約也是《二十四史》中《宋書》的作者。
下聯典指唐代文學家、史學家沈既濟(約公元750-約797年),吳興德清(今屬浙江)人,一說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唐德宗時受到宰相楊炎賞識,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授左拾遺、史館修撰。次年楊炎被貶賜死,他也被貶為處州司戶參軍。后復入朝,官禮部員外郎。沈既濟博通典籍,工于史筆。撰有《建中實錄》10卷、《選舉志》(今佚)及唐人傳奇小說中的杰作《枕中記》、《任氏傳》等。其《枕中記》中記述了盧生在邯鄲住旅館的時候,借道士呂翁的枕頭用,夢到自己登科當了丞相,非常榮華,醒來店主所蒸發黃梁尚未煮熟,因悟富貴功名不過是做了一個夢而已。這就是“黃梁夢”的出處。明代湯顯祖寫的雜劇《邯鄲記》即以它為題材寫成的。
韓
法集君權兼術勢;
漢扶帝業共蕭張。
上聯典指戰國末期思想家,法家集大成者韓非(約公元前280-前233年),尊稱韓非子,戰國末期韓國(今河南省新鄭市)人,韓王室宗族,韓王歇的兒子,他與李斯同師事荀卿。他縱觀天下形勢,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緣道理以從事”,實現“法、術、勢”合一,以收“道法萬全”之效果。韓非子的文章構思精巧,描寫大膽,語言幽默,于平實中見奇妙,具有耐人尋味、警策世人的藝術風格。
下聯典指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杰出的軍事家韓信(約公元前231-前196年),淮陰(今江蘇淮安市境東南)人,官至大將軍,封為楚王,后貶為淮陰侯。他智勇雙全,治軍嚴明,輔佐劉邦平定天下,屢建奇功,運籌帷幄于千里之外,有“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之頌。與張良、蕭何并稱“興漢三杰”。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劉邦評價曰:“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彼缓笕朔顬椤氨伞?、“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皣繜o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作為統帥,他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編兵書,并著有兵法三篇。
楊
一品醇醪淘典故;
四知風范訓兒孫。
上聯典指西漢末年著名辭賦家、哲學家、語言學家楊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也書作揚雄,字子云,四川成都人。王莽篡漢時,那些巧言善辯之士,歌頌王莽稱帝是天意,都得到封賞。楊雄不肯趨炎附勢,因而沒有封侯。楊雄生來好酒,家貧不能常得,只能依靠那些喜好追求古事的人,帶著酒肴向他請教釋惑,才能有酒喝。他有酒就飲盡,有疑難問題都能解答。當然,你問他攻伐別國的計謀,他不肯說的。只為仁者考慮問題,鄭重認真,當言則言,不當言則不言。
下聯典指東漢弘農華陰人楊震(?-公元124年),字伯起,漢昭帝時為丞相,封安平侯。出身于官宦世家,八世祖楊喜、高祖楊敞都曾封侯、拜相,其父楊寶通曉《歐陽尚書》,造詣頗深,為一代宗師。楊震是東漢著名學者,明經博學,從游者數千人,諸儒譽之為“關西夫子”。他廉潔奉公,剛直不阿,他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故事,名揚古今。據《后漢書·楊震傳》載:“楊震為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鹪唬骸熘?、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睏钫稹靶怨皇芩街],子孫常蔬食步行,后轉涿州太守,故舊長者或欲令為開產業,震不肯,曰‘使后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楊震自覺抵制賄賂,堪稱廉政模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