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行事執快心,嵩溪云為善最樂; 古今義禮歸何處,鄧氏曰讀書更高
答題主》
我曾經隨有關民俗專家走訪過各地方祠堂,歷史上曾因遭受“除四舊“運動的毀壞,祠堂在中國北方保存的相對比較少,而南方則相對完好,大部分都做過修繕。后來,我和幾位文化界的同仁自發組織開始在廣東開展名為《百家姓》宗族族譜的修繕和搶救工作,特別是對鄧氏、孫氏、黃氏、李氏、郭氏、段氏等三十多個姓氏宗族族譜和祠堂修繕工作做得比較完善,這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在此,我僅就鄧氏一派支流位于廣州白云區鴉崗村的鄧氏祠堂做個走筆,以引起民俗文化界的重視。
近1000年的開村之祖——鴉崗萬春鄧公祠
清朝順治皇帝曾經多次問自己:“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一個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的血脈傳承,不清楚自己的祖根來源,像水中飄蕩的浮萍,隨風而至、隨波而流,找不到自己的歸宿,就這樣糊糊涂涂的過一輩子,將是一件很悲衷的事。
鄧氏先祖萬春鄧公在鴉崗村開枝散葉,鄧氏后人修建了宗氏祠堂——萬春鄧公祠(鄧氏祠堂)。它是一座三進深的中式古建筑,位于鴉崗村臺石坊,朱漆大門、花崗巖描邊匾額“萬春鄧公祠”五個歐體楷書字,渾厚古樸,著以海的湛藍,沉著而優雅。大門兩邊配有一幅藏頭聯:“萬代宗枝茂,春秋世澤長”,蒼勁有力的鑲金大字奪人眼球;中間正墻鑲花崗墻面,大門兩旁聳立兩根白色花崗巖石柱,石柱下鑲嵌花崗巖水韻形浮雕,莊重典雅;大門前兩邊兩棵青松像兩名站崗的哨兵威武地挺立兩旁,綠色的身姿充滿生命的活力。青磚黛瓦,徵式屋頂,雕梁畫棟,屋頂配有龍、鳳、孔雀與山水壁畫,赤橙紅藍鮮艷奪目、活靈活現,屋脊山墻配以白色鑲邊,黑白相間,十分醒目;門前屋沿配以金色琉璃金邊、檐下鑲嵌古藍色畫枋,更顯整個建筑氣韻不凡、金壁生輝。遠遠望云,整個建筑透露出中國儒釋道文化的神韻,古色古香,別具一格。
走進祠堂便是前廳,這里陳列著鎮祠之寶:兩塊記載修建祠堂的銘碑,分別是道光三年和乾隆五十五年留下的石刻碑記,碑文記載距今已六百多年,是迄今鴉崗唯一有文字記載最早的地方佐證史料。前廳正中鑲嵌著六扇朱紅描金屏風,屏風上額懸掛“愛敬堂”,愛敬堂兩側墻壁上寫滿了功德碑,更為矚目是一幅金字《萬春公祠祖訓》訓言:“孝、忠、仁、信、義,德、勤、禮、儉、智。孝廉賢儒樹,鄧氏祖留之?!泵總€字還附有解釋。從回廊穿過進入中廳,便是接待和休息室;最后一層才是拜祭世祖的正堂,正中設有萬春鄧公暨歷代祖先牌位和香壇、正堂高大寬敞、肅穆而莊重,走進大廳似乎完成了一次心靈的洗禮和熏陶,靈魂得到一次淬煉和升華。
鄧氏在鴉崗堪稱開村第一姓,鴉崗鄧氏族譜《越南(達禮)公族譜·序》中記載:“珠璣巷鄧氏,江西人,在北宋仁宗(1023-1063)時,從江西泰和縣抵南雄郡保昌縣沙水村珠璣巷而居,僅居二代,其先祖生終史籍皆失其傳,現所傳的是越南公始祖。公誥授奉直大夫,名達禮,號越南。越南公好讀書,喜施濟,忠厚守禮,言能逮行,珠璣里人奉為表率。配室汪氏,庶室陳氏,唱隨和睦,相敬如賓。在北宋熙寧七年(1074年)時,公因兵亂,時有村民羅貴團集村民九十九家,并附有名單計議南遷,懇請始興縣和南雄府批準,得官府準南遷。越南公偕汪、陳二安人暨一郎乘筏船沿連江河南下,徙至南??h金紫堡大堝村而居(今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獅北村附近)。公生男十五,買一男成十六子,該村故以斤子村為名,俗稱十六鄧,俱以‘念’字為派,且宗枝繁衍,奕葉綿長。”
另有《粵贛邊鄧氏聯譜》第一卷《鄧氏南遷后裔分布及南遷史》第二節《南雄珠璣巷鄧氏后裔南遷考》也有同樣的記載,后來,越南公第十子念十郎再遷徙至鴉崗蕪土而居,其又生萬春、萬桂、萬山、萬雄(又名榮傅)四子,分別在白山(石臺坊)、崇慶里東布、社邊坊和慶民坊定居繁衍后代。自一世祖鄧越南,從北宋熙寧七年(1074年)遷徙到南海金堡至今已有九百多年;二世祖念十郎、三世祖萬春兄弟到鴉崗蕪土而居亦有八百多年。歷經二十多代傳承,鴉崗的鄧氏子孫已繁衍近千人,座落于石臺坊公園對面的萬春鄧公祠像一位慈祥的老人數說著鴉崗的世事滄桑,二O一一年四月,白云區文廣新局將之列為地方保護文物單位。
光宗耀祖是以氏族為基因的傳統美德,而氏族文化的歷史則可上溯至人類的蠻荒時期,人類誕生時,生存環境極其惡劣,為了抵御猛獸與自然的危害,人與動物一樣就開始了群居生活,由此便出現了原始的氏族和部落。后來,人類創造了語言和文字,氏族和部落首領便開始賜予姓氏,《史記·五帝本紀》中均有記載:“皇帝為有熊氏、顓頊為高陽氏、嚳為高辛氏”。契是商代鄧姓的遠祖,鄧氏起自曼季,原出軒轅,以南陽為郡,是軒轅黃帝的第二十七代傳孫,歷時一千二百五十年,據文獻資料考證河南南陽新野才是鄧氏的發祥地。歷經朝代更迭,九百三十五年后傳至八十三世祖南雄世系的尚公,便形成北宋江西世系。至南雄珠璣巷越南公是軒轅皇帝的第一百一十一代傳孫,為鄧氏八十五世祖,后念十郎遷徙鴉崗又歷時三十世,按歷代鄧氏族譜推算,最晚輩鄧氏孫已位列鄧氏第一百二十五世孫,歷時九百六十三年。
祠堂是氏族子孫祭祀祖先的圣地,也是在外游子得已安放靈魂的寄棲地。回望近1000年的鄧氏家族史,鴉崗是一個古老的移民村落,厚重的鴉崗村至今還完好地保留了六個氏族祠堂,他們從各地遷徙而來,組成了“蕭何鄧,蔡梁陳,蘇黃江”九個氏族和諧共處的大家庭,他們有水一樣的情懷,懂得包容,懂得感恩。
人活在世,就如滄海一粟,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根,找到血脈傳承的印記,也能為后人留下真實的歷史。
我希望更多的有識之士參與到姓氏族譜和宗祠的搶救工作中來,因為這里有我們文化的根!
名人文化郭大哥 | 喜歡的話請多點贊和轉發——多謝粉友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