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是中華文化長河中一朵璀璨的浪花,也是中華民族的國粹,有著濃厚的傳統文化特色,最能體現出漢語的獨有魅力。中國歷史上不乏一些對對聯高手,蘇軾、解縉、唐伯虎、紀曉嵐、鄭板橋等人的留下了不少經典之作。
對聯是對一個人才華、學識與智力的考驗,在對聯中,臨場發揮的對聯最能彰顯一個人的功底。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場合,對聯簡直就是救場神器。
婚聯、喪聯我們都見過,但是當一戶人家,結婚與死人發生在一起,該怎么下筆題寫對聯呢?下面這則清末奇事,讓人大開眼界了!
在清朝末年廣州番禺,有一戶人家正準備為兒子娶親,不料當天早上,新郎父親因為操辦兒子婚禮,勞累過度突然暴病身亡。這下子真是紅白喜事趕到了一起。
上午就要接親拜堂了,但是這喪事也不能耽擱啊。有人提議先暫?;槭拢@樣一來麻煩就多了:婚禮請柬都已發出去,別人隨的禮都是結婚用的,難不成安排到喪事上。
而且,當時女方的年齡已經年過二十,都屬于晚婚。按照封建習俗,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后才可嫁娶,這樣一樣新郎新娘兩人都要耽擱三年時間。
經過再三考慮,最后由族人拍板決定,將婚事、喪事合在一天內辦完:上午,按原來的計劃娶親,鸞鳳和鳴,張燈結彩;下午,準備新郎父親喪事,以白易紅,披麻戴孝。
婚聯喪禮合辦,總得有個說法吧,還得貼一副對聯,既不喜、又不悲,還能讓來賓理解對聯含義,來表示婚喪合一。這可把當時一些讀書人難住了,誰都不知該如何下筆,只好去求城里一位善做對聯的老秀才。
老秀才聞名來意后,沉吟片刻,說:“準備裁紙吧!”
主事人問:“紅紙,還是白紙?”老秀才說:“婚喪合一,從無先例,就用白紙鑲上紅邊兒吧!”
筆墨紙硯準備停當,老秀才一揮而就:去一口,來一口,去來無損;哭三聲,笑三聲,哭笑皆非。
對聯貼出,眾人連說:“妙!妙!”一下子就解決了婚喪同辦的尷尬境地,不得不佩服中國文字的博大精妙,對聯這一文學藝術的靈活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