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10副對聯:家勤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下面一起來看看本站小編大道知行給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對您有幫助
【01】
萬卷藏書宜子弟;
十年種木長風煙。
【02】
著書許氏九千字;
插架鄴侯三萬家。
古人一向講究讀書要多,閱歷要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曾國藩從湖南雙峰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書生入京赴考,從此步入他的仕途生涯,這離不開書為之鋪路,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是也。他一生中,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讀經治學。他為學甚勤,不僅在京宦期間嚴于律己,刻苦鉆研,即于其后的行軍作戰、政務繁忙之時,亦未嘗廢學。在他的內心深處,讀書是需要終生堅持的事業。
曾國藩多次要求后代子弟要多讀書,并明確規定他們在五十歲以前要把該讀之書都讀完才行。他在咸豐十年十月十六日給紀澤、紀鴻信中說:“我家斷不可積錢,斷不可買田。爾兄弟努力讀書,絕不怕沒飯吃,至囑!”同治二年二月二十四日給紀澤信中,曾國藩寫到:“目下爾在家飽看群書,兼持門戶。處亂世而得寬閑之歲月,千難萬難,爾切莫錯過此等好光陰也”。他在治家八字訣中,也將“書”放在首位。
同時,曾氏酷愛藏書,咸豐六年他言藏書己百倍于道光中年。按此間經過二十年計,若當年藏書千冊,百倍于此則為萬冊,很了不起的數字,難怪曾國藩要在家鄉建一座藏書樓,并自題此聯。他希望家藏萬卷,希望自己乃至子孫們著書立言。
【03】
家勤則興人勤則?。?/p>
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在曾國藩看來,“勤者生動之氣,儉者收斂之氣,有此二字,家斷無不興之理?!彼J為,“家國之興,皆由克勤克儉所致”。曾國十分節儉,他衣服穿得十分儉樸,規定家中的婦女要紡紗績麻,他的布袍鞋襪多系夫人、媳婦所做,他終身自奉寒素,過著清淡的生活。曾國藩用這副對聯對治家進行了一次總結,這也是我們應該借鑒學習的。
【04】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穩當,次求變化;
辦事無聲無臭,既要老到,又要精明。
曾國藩的九弟曾國荃是一個性格倔強、暴烈、心高氣傲的人,他不像曾國藩,講究懷柔,講究沉穩。咸豐八年,曾國藩丁憂在籍,曾國荃遠在江西戰場圍攻吉安。曾國藩身在家中,但心中無時不記掛他的嫡系部隊。他寫信給曾國荃說:“弟營之勇銳氣有徐,沈毅不足,氣浮而不能斂,兵家之所忌也”,所以他告誡其弟“做事不慌不忙”,要“求穩當、變化”,要“老到精明”。
【05】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群居守口,獨居守心。
此聯將大與小、群與獨兩對矛盾對立的詞語組合在一起,概括了為人處世、治學從政的大道理,言簡而意深。
曾國藩的成功與他的處世態度、哲學息息相關。他眼光看得遠,做事卻非常地謹小慎微,事事落在實處。如他對家中人的要求是從讀書、種菜、喂豬、養魚、少睡、多做等細小事情上體現,將養吉祥家氣的目標落實到樁樁件件小事上。他認為一個人必須要嚴格地自律,要講究心性的修煉。俗語說,禍從口出,一個人要想歷盡磨煉而不垮,就不能沾惹是非,“守口”是一個很有用的方法。此對聯短短十六字,卻包含了極為深刻的人生哲理,吳恭亨《對聯話》稱這副對聯“可當座右銘”來讀。
【06】
戰戰兢兢,即生時不忘地獄;
坦坦蕩蕩,雖逆境亦暢天懷。
曾國藩投筆從戎,從平靜的書齋走進紛亂的戰場,及至湘軍勢力震懾朝廷,由此各方面對他的猜忌與疑慮無一日讓其棄懷。那種“如臨如履,戰戰兢兢”的感覺與曾國藩相伴終生,而這樣微妙的感覺與這感覺背后的微妙之理,借聯語這樣的形式表達出來是如此的精妙。拋開“地獄”這一消極概念,曾國藩在對自己勉勵的同時,告訴別人只要做人坦坦蕩蕩,在逆境中也能樂觀豁達,這實在是一個普遍的真理。
【07】
敬勝怠,義勝欲;
知其雄,守其雌。
此聯是曾國藩在與左宗棠鬧過不愉快以后,送給左宗棠以示盡棄前嫌。敬,戒慎、不怠慢;勝,克制;怠,怠情;欲,私欲;雄,雄?。淮?,柔弱。此聯意思是,做人做事要嚴于律己,克勤克檢雖知雄健,但安于柔弱,情愿處于低位。
在此之前,左宗棠曾經因為曾國藩匆匆撇下湘軍事務回家守制而大罵曾國藩。曾國藩對此事有過深刻的反思,他在日記中寫到:“知天之長而吾所歷者短,則遇憂患橫逆之來,當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則遇榮利爭奪之境,當退讓以守其雌。知事變之多而吾所辦者少,則不敢以功名自矜,則思賢而共圖之?!边@一聯實實在在地傳達了道家的懷柔,柔弱勝剛強的處世之理,可謂“格言為對聯時,可作篇銘讀,任懸一二于座右,即亦可收放心。”
【08】
丈夫當死中圖生,禍中求福;
古人有困而修德,窮而著書。
【09】
養活一團春意思;
撐起兩根窮骨頭。
【10】
天下無易境,天下無難境;
終身有樂處,終身有憂處。
曾國藩個性倔強,他以男兒“懦弱無剛”為大恥,他認為男兒應頂天立地,“好漢打落牙和血吞”,也就是“大丈夫當死中圖生”的精神。曾國藩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于他的這種性格。
但是在他成功的道路上,也不是一帆風順,當京官時做過一段時間的清閑詞臣,甚至有歸田養親之念,組建湘軍也是困難重重。不同時期,曾國藩都用對聯表達自己的心志。
咸豐九年十月,曾國藩把“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送給自黃州來的李申甫,顯然也帶有自勉的意思。咸豐八年,因為三河之役,他的胞弟曾國華戰死,且“喪其元”。咸豐九年又因為調防四川的事與朝廷周旋,說實在的,曾國藩為了家事國事的確是心力憔悴,但是他又不得不撐起那個局面,所以他說“撐起兩根窮骨頭”。
時至咸豐九年十月,石達開退到楚粵交界處,太平天國大勢己去,曾國藩的勝利近在眉睫,所以他欣喜地寫到“天下無易境,天下無難境?!?/p>
◎本文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
趙藩,于清光緒二十八年赴蜀公干,游覽武侯祠時,欽佩諸葛亮治理蜀國所用的政策,寬嚴得度,思至其師岑春煊任蜀總督時政策的失度有感而發,以諸葛亮的治蜀之道做對比,針砭時弊。
毛主席在游覽武侯祠時看到此聯時,亦十分推崇這副對聯,后世喜愛此聯,簡稱其“攻心聯”。
圖片來自網絡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甜豆粥說說話
今天晚上就是大年三十啦!這兩天總是能聽到窗外傳來的陸陸續續的煙花爆竹的聲音,過年的氣氛越來越足了。早上起來,全家人一起熬了濃濃的漿糊,貼了對聯;爸爸媽媽一天都沒閑著,洗菜、切菜、拌餃子餡兒、早早地就喂雞喂羊,讓它們也過個新年,大家都在期待著晚上的年夜飯。
傳說對聯是來自于桃符,相傳“神荼、郁壘”兩位仙人負責在連接人間與鬼界的桃花木之上守護人間安全,將夜里出來危害人間的鬼怪抓起來喂虎,于是后來家家戶戶在門上貼桃木所制的春符,寫上這兩位仙人的名字以求多福,中國人相信桃木可以辟邪,夸父追日的神話故事中夸父所拿的手杖就是桃木。
五代時期開始在桃符上面將二位仙人的名字換成其他祈福的詞語,而宋朝時發展為寫祈福的句子,頗有現在春聯的味道。明朝時朱元璋建都南京,命令全國都必須在春節時貼春聯,他還將春聯作為賞賜分給大臣們,清朝的春聯有嚴格的形式要求與對稱要求,自清朝以后,貼對聯已經成為深入人心的春節習俗了。
宋朝詩人王安石所寫的《元日》是我們每個人都會背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詩中呈現出的一片欣欣向榮之景是每一年過年的時候我們都會感受到的。
十二點跨年的時候處處響的是煙花爆竹的聲音,空氣中飄著煙塵的味道卻并不惱人,在噼里啪啦的聲響之中,一年就這么過去了;春風吹得暖氣洋洋,每家每戶都在喝新年的屠蘇酒。早上醒來,千家萬戶都被新的太陽照耀,主人家把門上所貼著的舊桃符拿下來,貼了新的桃符上去繼續辟邪祈福。
此時正是王安石變法最興盛的時候,在王安石的心中,新法代替舊法,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是必然的規律,而現在正是一片祥和新舊交替最好的時候,想必詩人眼里此時現在看到所有新的事物都是倍感親切的,百姓生活的細節記錄,也是詩人心情的真實寫照。
除了王安石,孔尚任也記錄過春節換桃符的事情,孔尚任的《桃花扇》很多人都很熟悉,精通戲曲音律的他對詩詞韻律也頗有研究,他在《甲午元旦》中寫:“蕭疏白發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剪燭催乾消夜酒,傾囊分遍買春錢。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p>
孔尚任寫這首詩的時候已經六十六歲,從官場退出返回自己的家鄉山東曲阜過著深居簡出的退隱生活,此時詩人的心情愉悅放松,沒有任何事需要牽掛,寫的詩自然也就全是輕松。頭發稀疏卻還和家人一起熬夜守歲,盡享天倫之樂。一次又一次地剪掉蠟燭的燈芯,這搖曳的燈芯似乎在催他喝完夜酒。
詩人也和平常人家一樣,給小輩們分發壓歲錢,讓他們出門買自己喜歡的玩意兒,聽著外面炸響的爆竹,看著更換桃符的年輕人和老年人,院子角落里的梅花靜悄悄的開放著,大家都在等著時間流逝,天亮以后好去互相拜年。全詩都在描述詩人眼前看到的場景,輕松愉快,讓我們也體驗了一下清朝的人過年的情形。
從五代十國到現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對聯早已從春節的專屬,漸漸轉向日常;從百姓屋里到書院、府邸大門;貼對聯不僅僅只是一個喜慶的風俗習慣,更是學識修養的證明。
小的時候我們剛剛學《聲律啟蒙》,就搖頭晃腦地背過“云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雁,宿鳥對鳴蟲。 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 人間清暑殿,天上廣寒宮”,這是前人文化演變留給我們的瑰寶,也是我們的傳承與堅持,正是這種傳承和堅持,讓每個人都產生了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
歡迎留言與甜豆粥交流分享,你現在還記得什么經典的對聯嗎?
文:甜豆粥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