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主要是對無錫佚園現狀以及營造藝術進行研究分析。通過實地調研分析和查閱資料的方法研究其現狀和其獨特的營造手法,以小見大,從而探索整個無錫地區私家園林的營造規律,并為后續的開發再利用提供一定的建議。
關鍵詞:佚園;私家園林;營造
佚園建于民國初年,其園主為秦毓鎏,《佚園記》中秦毓鎏自己說到五十歲時,身體漸漸開始生病,這正是上天懲罰他的方式(此正天之所以佚我也),所以把這個園命名佚園。佚園是無錫私家園林重要的組成部分,雖然與其他無錫私家園林有許多不同之處,但是其營造私家園林的核心是基本相同的,所以在園林的布置與營造藝術上也有許多的共同之處。本文將從佚園的發展歷史、相地、建筑、理水以及細節處理等幾個方面來探索無錫私家園林營造的一般規律。
一、故居地理區位分析
(一)選址
佚園為秦毓鎏故居中的私家園林,位于小婁巷之中,福田巷17-18號。據史載,小婁巷是世代名門望族談氏、秦氏、孫氏和王氏聚集之地。所以,當時的佚園應該處在一個比較優越的地理區位上。
(二)現狀分析
2003年秦毓鎏故宅及佚園被列為無錫市文物遺跡控制保護單位,與佚園所在的小婁巷歷史文化街區,作為整體的歷史文化被保護起來,由無錫市規劃局對其進行規劃和維護。一直到今天這項工作并未完成,處于停滯狀態。
如今的佚園位于無錫老城區,人民路以南,新生路以東,處于無錫中心商業圈,周邊已經是高樓大廈林立,北側隔人民路是崇安寺商業文化中心,西側隔新生路是52層的商貿辦公綜合大廈。秦氏故居所處的福田巷已經不復存在,被包圍在一片工地和簡易房之中,故居前開闊地目前是停車場。整個歷史環境已經完全被破壞,故居猶如孤島被包圍在高樓大廈之中。
二、建筑分析
(一)建筑殘存情況
秦毓鎏故宅,大門朝北,原規模較大,具有龍形圍墻,中西合璧風格,內有小園名為佚園,建于民國初年。至今尚存有水池假山和花木部分。2008年出版的《小婁巷歷史街區》中記載,舊宅建筑殘存有主房三間、輔房三間、雜屋兩間和小園一個。
(二)建筑整修情況
現在,故居中所有建筑均已復建,包括園子北面的主體建筑和其西側的輔房,園東面的二層建筑以及園內西南的六角攢尖頂亭子。復建的故宅主體建筑坐南朝北,硬山頂帶馬頭墻平房,面闊三間。明間以方磚鋪地,平頂天花板;左右兩次間為地板房,窗戶均為木框鐵欞,門為洋式木門。明間南側連抱廈,抱廈為歇山
頂黃瓜脊,底部平面呈正方形,石礎木柱均作方形。抱廈上題“竹凈梅芬”,兩側有秦敦世所作對聯“闔眼如見諸仙物,入園既是小山河”聯為板聯。整幢建筑呈現民國時期的風格,既有西洋式的現代建筑手法,同時在材料和形式上又是傳統的中式建筑。輔房在住房西側,平行于住房,坐北朝南,硬山頂平房,面闊三間,輔房體量形制和做工都比主房遜色。在主房與輔房之間有廊相連。關于亭子,在秦毓鎏在《佚園記》中描述為雙峯亭,“亭旁有古石鼎,可焚香,可煮茗,宋代歷年物也”。如今,雙峯亭已經復建六角攢尖頂,平面亦為六邊形,上有雙峯匾額和一副板聯,其中宋代古鼎已不復存在。另外,秦氏園東側出月門為觀澄樓,舊時秦氏起居會客之處,樓三層已經翻新。觀澄樓對面有一處坍塌的房屋,應該為舊物,不知何用。還有文獻中提到的鷦鷯樓,沒有確定具體位置現在在哪里。
(三)建筑藝術特色
文獻中記載佚園建筑中西合璧,現在原始建筑已經不復存在,建筑基本已經全部翻新過,室內建筑構件已全部更換。室外的馬頭墻和正脊的云紋裝飾可能還是舊物。就文獻中記載和現在的考察,建筑西式的部分更多地應該是體現在使用了現代的建筑手法。主要表現在故居的澄觀樓上面,三層建筑采用現代磚混建筑方法,中式的硬山頂上開有一個老虎窗。整體來看故居的建筑還是具有濃重的傳統的中式風味。
山墻裝飾——輔房山墻樨頭與封火墻統一形式并一氣呵成,在視覺上給人連貫性和向上的氣勢。封火墻的裝飾簡約,素色不施磚瓦,僅使用層層疊疊的線腳排列,多段長度不一,自上而下排列形成重復交錯的韻律感。
云紋——佚園建筑的一大裝飾特點就是房屋正脊兩側和院門上的云紋裝飾,共三組造型各不一樣。這些云紋除了有裝飾美觀吉祥寓意的作用外,同時還具有一定的結構功能。據文獻記載,這些用石灰勾成的花紋,是為防止片瓦松動。
鋪地——鋪地雖不在建筑上,但它與庭院空間密不可分,故居的鋪地形式多樣,并大多被賦予美好的寓意。園內道路鋪地主要采用鵝卵石、碎石和磚。鋪地的圖案有四瓣花和錢的組合,寓意“有錢花”;有風車型的四片抽象圖案;有三角形和正六邊形組合的圖案;還有蝙蝠和福字組合的吉祥紋樣。
三、水體分析
佚園內偏東部主屋南部是一泓清池,池面略成方形,面積約30平米。水池偏于園子東部,集中用水,從而留出西側較大地面用于堆山疊石,并在其上廣種密植喬木、灌木,與水體組合形成對比,造成山林野趣。文獻中記載水源來自池中一口沒在水下的井。同時《佚園記》中記載池南有山,砌石為泉,名為棗泉,泉水曲折通于池。如今南部山泉已經不存在,池底井也不再出水。這個水體為不規則小池,水面開闊,僅在水池南部邊緣原來棗泉匯入處用一石板橋稍作分割,使水面有收有放,豐富空間變化,不顯得過于單調。水岸由山石堆疊而成不規則的駁岸,石塊大小相間,疏密有致,自然地完成了水體和陸地的過渡?!敦龍@記》中寫道:“池口石梁跨之,曰觀瀑橋。立橋上聽泉流。潺湲穆然,自有深山太古之思,不覺身在城市也?!笨梢?,池雖小,但卻在園中發揮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四、細節處理
(一)堆山疊石
《佚園記》中記載:“……,中有土崗,崗之麓,石虎蹲焉,故名。崗高處為臺,名曰隱羿。臺最宜秋宵玩月。臺下為洞,通東西之咽喉也。洞之南,拾級而上,為朱櫻山?!毙湎锶缃癖黄茐牡帽容^厲害,園子原始的形制可能已經遭到破壞,從上文中的表述加上實地的考察,可以肯定的是如今園中用塊石堆疊而成的拱形門洞,符合“通東西之咽喉”的描述,應該就是文中的“臺下之洞”。石拱門的石塊體積比較大,上部兩塊巖石交疊形成拱頂。石拱跨度不大,其下僅容一人通行。這個石拱形式給人感覺粗壯厚重,南北連接南部較高的山坡和北面的綠地,處在東西整個園子的中線上,也是整個園路環線上的重要節點。所以無論在哪個方向上看這個石拱都是園中一個重要的景觀節點。
園中現存幾塊散落的太湖石,園子西面圍墻下三塊,湖邊一塊?!敦龍@十景圖冊》中有一景為“雙峯戴雪”,《佚園記》中也記載“亭面石,石之大者有二,曰畏壘峰,曰瑤芝峰”。據此推測,西面圍墻下的太湖石應該就是這兩峰,以及旁邊點綴的石頭。
(二)植物配置
植物種類:《佚園記》中記載“榭之北為茶圃,方廣可二畝余,雜種桃、李、杏、梅、石榴、玉米、櫻花、木犀、海棠、楊柳、梧桐之屬”,“朱櫻山西麓,松柏成林,蔚然深秀”。從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舊時的佚園雖小,但是植物種類豐富,四季皆有景色可觀。如今,佚園荒廢多年,園中植物雜亂叢生,早已不復當年光彩。植物主要分為兩大類,高大的喬木和低矮的灌木,分別為女貞、芭蕉、棕櫚、云南黃馨、南天竹、八角金盤、常春藤、無患子和麥冬。
植物布置:佚園面積相對比較小,園中的樹采用點種,搭配灌木花草。池邊現有三棵高大喬木,一棵相對矮小,有樹枝傾斜接近水面,更添一份水木親近的情趣。樹木分布在水池三面,高低搭配錯落有致,形成圍合狀更加強了池面的集中性,使水池成為園中重要的視覺元素。水池西側陸地部分,有一棵高大的女貞和一棵棕櫚,一大一小在輔房的正面,既可作為輔房屋內重要的觀賞對象,更重要的是使西面的綠地與水池保持視覺上的平衡。園子的最西面圍墻處,沿圍墻種植了幾棵高大的樹木,起到隔絕內外部視線的目的,從院內向外看需透過枝葉,既有擋又有漏,隔絕了一些園外的市井生活氣氛,保護了園內的山林情趣。園子南部是比較高的山坡,上面長滿了灌木和地被植物,其中夾雜著一些稍高的喬木和竹子,整個山坡猶如一片自然山林。兩側有石階可登上山坡,向外可眺望宅外風光,向內園內景色盡收眼底。
(三)碑刻楹聯
園內最重要的碑刻為孫中山和胡漢民題詞的石刻,目前石碑尚存于主屋墻上,但是碑文已經在文革中遭到破壞,每個字都被鑿掉,所幸碑文原文還在,可以重新筑碑。另外,在如今舊居的院門上有孫中山所提“樂天”二字門額,應該是在根據上文提到已經破壞的那塊中,截取二字新刻所成。院門內側有誼賓書楹聯一副“怪石奇花新粉,故家喬木舊風流”,園中正屋抱廈有“竹凈梅芬”額匾和秦敦世所作“闔眼如見諸仙物,入園既是小山河”楹聯。園內六角亭有“雙峯”額匾和一副楹聯。所有匾額楹聯均為重新制作。
五、結語
佚園處在小婁巷歷史街區之中,它的保護和開發必然是作為整體中的一部分進行。如今的小婁巷只剩下北部半截,保留下來的這些歷史建筑大多也都年久失修,破壞嚴重,大量的建筑遺產正在被現代化的建設大潮摧毀,佚園的現狀也不容樂觀,周圍的街道建筑已經完全消失,成了一座孤島。
根據規劃部門對小婁巷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規劃,通過對歷史建筑的復建和維修,未來會成為一個比較完整的街區形式加以利用。小婁巷緊鄰崇安寺商業中心,以后勢必會發展為商圈的一部分,保護規劃把小婁巷定義為“現代慢生活”區域,將要打造無錫傳統文化價值的生活體驗區。佚園作為小婁巷歷史街區內唯一的園林,具有特殊的地位,雖然以前是私家園林,但未來可以作為商業區內的難能可貴的古典園林向公眾開放,甚至可以繼續發揮它的居住功能,開發為一個別致的旅館,讓現代的人們也能真正體會居住在江南園林中的感覺。
參考文獻:
[1]劉健華.小婁巷歷史街區[M].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8.
[2]張志斌,張琦,陶韜.無錫小婁巷歷史文化街區的空間維護與重塑[J].現代城市研究,2010,(08):34-40.
[3]王鵬.無錫小婁巷歷史街區保護性開發的建筑策劃實踐[J].四川建筑,2010,(02):14-15.
[4]歐明.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更新探索[D].天津大學,2013.
作者單位:
鄭州輕工業易斯頓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