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燈謎,詩詞,對聯如下:
燈謎
1.黑臉包丞相,坐在大堂上(打一動物)——蜘蛛
2.身小力不小,團結又勤勞。有時搬糧食,有時挖地道(打一動物名)——螞蟻
3. 白天一起玩,夜間一塊眠,到老不分散,人間好姻緣(打一動物)——鴛鴦
4. 個兒高又大,脖子似吊塔。和氣又善良,從來不打架(打一動物名)——長頸鹿
5.腳兒小,腿兒高,戴紅帽,穿白袍(打一動物名)——丹頂鶴
詩詞
1.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歐陽修(宋代)-《生查子·元夕》
2.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歐陽修(宋代)-《生查子·元夕》
3.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
元好問(金朝)-《京都元夕》
4.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
蘇軾(宋代)-《蝶戀花·密州上元》
5.九衢雪小,千門月淡,元宵燈近。
晁端禮(宋代)-《水龍吟·詠月》
對聯
上聯:明月皎皎千門秀
下聯:華燈盞盞萬戶春
上聯:有燈無月不娛人
下聯:有月無燈不算春
1、詩歌 (1)《上元夜 》 (唐)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2)《十五夜觀燈》 (唐)盧照鄰 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2、燈謎 (1)千里相會兩傾心(猜物理名詞)——謎底:比重 (2)愿教青帝常為主(猜氣候用語)——謎底:四季如春 (3)雙方約會在午后(猜烹飪用語)——謎底:口味 (4)少有天賦老必有為(猜古書)——謎底:中庸 (5)餐廳就飲,打卡入內(猜電器件)——謎底:插座 3、對聯 (1)上聯:玉宇無塵,月明碧玉三千界; 下聯:銀河有影,人醉春風十二樓。 (2)上聯:復旦重賡,已被薰風之化; 下聯:分陽可惜,何須秉燭而游。
(3)上聯:三五良宵,花燈吐艷映新春; 下聯:一年初望,明月生輝度佳節。 (4)上聯:光騰月殿流蟾魄; 下聯:花燦星橋吐鳳文。
(5)上聯:時際上元,玉燭長調千戶樂; 下聯:月當五夜,花燈遍照萬家春。 (6)上聯:火樹銀花,今夜元宵竟不夜; 下聯:碧桃春水,洞天此處別有天。
《元夕于通衢建燈夜升南樓》 (隋) 隋煬帝 **天上轉,梵聲天上來; 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 燔動黃金地,鐘發琉璃臺。 《正月十五夜》 (唐) 蘇道味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燈樹千光照。
明月逐人來。 游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十五夜觀燈》 (唐)盧照鄰 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燈》 (唐)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進天上著詞聲。
詩曰 (唐)李商隱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 身閑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詩曰 (宋)姜白石 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 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詩曰 (宋)姜白石 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 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
(注:珍品這里指元宵) 《青玉案 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火闌珊處。
《生查子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京都元夕》 (元)元好問 袨服華妝著處逢 ,六街燈火鬧兒童 。 長衫我亦何為者 ,也在游人笑語中 。
折桂令 元宵 (元)失名 愛元宵三五風光,月色嬋娟,燈火輝煌。 月滿冰輪,燈燒陸海,人踏春陽。
三美事方堪勝賞,四無情可恨難長。 怕的是燈暗光芒,人靜荒涼,角品南樓,月下西廂。
《汴京元夕》 (明)李夢陽 中山孺子倚新妝,鄭女燕姬獨擅場。 齊唱憲王春樂府,金梁橋外月如霜。
《元 宵》 (明) 唐寅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踏燈》 (清)董舜民 百枝火樹千金屧,寶馬香塵不絕。飛瓊結伴試燈來,忍把檀郎輕別。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橋路滑緗釣躡,向阿母低低說。
妲娥此夜悔還無?怕入廣寒宮闕。 不如歸去,難疇疇昔,總是團圓月。
《上元竹枝詞》 (清)符曾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
《元夕影永冰燈》 (清)唐順之 正憐火樹千春妍,忽見清輝映月闌。 出海鮫珠猶帶水,滿堂羅袖欲生寒。
燭花不礙空中影,暈氣疑從月里看。 為語東風暫相借,來宵還得盡余歡。
《元夕無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無月光,明月多應在故鄉。 欲向海天尋月去,五更飛夢渡鯤洋。
《元宵月正圓》 閩南歌謠 鬧元宵,月正圓,閩臺同胞心相依, 扶老攜幼返故里,了卻兩岸長相思。 熱淚盈眶啥滋味?久別重逢分外喜! 鬧元宵,煮湯圓,骨肉團聚滿心喜, 男女老幼圍桌邊,一家同吃上元丸。
搖籃血跡難割離,葉落歸根是正理。
“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保ㄋ危┙资?/p>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
清朝的《上元竹枝詞》
有燈無月不娛人,
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
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游村女,
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
如何消得此良辰。
——(明)唐寅《元宵》
李商隱 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溢通衢
端 午
(唐)文 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 渡 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
節 令門.端 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元宵節的詩句詩詞如下:
1.永遇樂·落日熔金 [宋]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熔金 一作:镕金)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這首詞通過南渡前后過元宵節兩種情景的對比,抒寫離亂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懷。上片從眼前景物抒寫心境。下片從今昔對比中抒發國破家亡的感慨,表達沉痛悲苦的心情。
全詞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鮮明對比。感情深沉、真摯。語言于樸素中見清新,平淡中見工致。
2.正月十五夜 [唐] 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伎皆秾李,行歌徑落梅。金吾夜不禁,玉漏莫相催。
這首詩是描寫長安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據《大唐新語》和《唐兩京新記》記載:每年這天晚上,長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燈;前后三天,夜間照例不戒嚴,看燈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門貴族的車馬喧闐,市民們的歌聲笑語,匯成一片,通宵都在熱鬧的氣氛中度過。
3.十五夜觀燈 [唐] 盧照鄰
錦里開芳宴,蘭缸艷早年。褥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名霎,依樓似月懸。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 元宵上的觀燈賞月,后來節日名稱也演化為“元宵節”。
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顒油葡蛴忠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
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過元宵節的風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 又說元宵節起源于“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
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
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
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元宵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于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p>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
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
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后來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于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關于元宵節吃元宵的來歷,民間還有幾。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俱樂部 ? 正月十五猜燈謎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