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們把接待賓客的當地主人稱為東道主。后東道主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或指請客的人。朋友相聚,來了客人,主人常自稱為東道主,客人說主人你是東道主等。東道主一詞用的很廣泛,賽事的主辦國或者主辦城市也稱為東道主。
現在我們都知道,像奧運會這樣的國際盛會,主辦國往往被稱為“東道主”。
另外,朋友之間在外聚會的時候,大方豪氣一點的人往往會搶著去買單,而這個買單的人往往就被稱作是“做東”。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很多人都知道這么說,而且聽的人也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就是不知道這話是出自何時,來源于何處!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東道主”這個說法的來源出處。
話說在兩千多年的之前的春秋時期,大大小小的國家有上百個,那時候周王室已經逐漸失去了往日權威,周王只能依靠大一點的諸侯發號施令。
而這個被周王所依賴的諸侯自然就成了當時的霸主,這時的諸侯霸主有了那么一點“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意思。
眾所周知,在春秋時期最沒有爭議的霸主有三個,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
今天要說的故事就和這個晉文公有關,當年晉文公重耳受到迫害在諸侯列國流亡了十九年之久,期間游歷了很多國家,有的國家認為他是晉國公子,紛紛以禮相待,比如宋國、齊國、楚國;
而有的國家認為他只是一個落魄公子,根本就不把他放在眼里,比如衛國、曹國、鄭國。
晉文公也是一個愛憎分明的人,哪個國家對他怎么樣,他都暗暗的記在心里,想著有朝一日一定會慢慢“報答”!
晉文公重耳回國即位以后,對于當初那些沒有以禮相待的國家,他是紛紛采取行動,一度差點滅亡了曹國和衛國(后來這兩個國家都承諾臣服于晉國才避免了亡國的厄運)。
不久以后,晉文公以諸侯霸主的身份邀請秦國(那時候秦國和晉國正處于“秦晉之好”的蜜月時期)一起出兵進攻鄭國,剛好當時的秦穆公也想在東方增強秦國的影響力,于是雙方一拍即合,兵鋒直指鄭國。
小小的鄭國哪里受得了兩個大國的聯合進攻,很快秦晉聯軍就兵臨鄭國國都城下,鄭國求和不成,眼看就要亡國在即!
秦晉聯軍圍攻鄭國
這時候,為分化秦晉聯軍,鄭文公派出了著名的“說客”燭之武私下拜見秦國國君秦穆公,并對他說:“滅亡了鄭國對晉國有好處,但其實對秦國是有害處的。
因為鄭國和秦國距離遙遠,滅亡了鄭國只會增強晉國的實力,晉國實力增強了自然就會對秦國是個威脅。
您不如放過鄭國,讓鄭國成為您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后秦國使者來來往往,讓鄭國接待他們,供給食宿。
您想,這對于秦國來說難道不是更好嗎?”秦穆公經過一番考慮,覺得燭之武說得很有道理,就率領秦國軍隊撤兵回國了。
晉文公見秦國撤兵以后,只得同意了鄭國的求和,鄭國這次雖然逃過了亡國的厄運,但是從此不得不聽命于晉國。
以上便是著名的“燭之武退秦師”的故事,從此以后,鄭國就成了秦國的盟國,秦國人到東方來辦事,鄭國人就成了秦國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東道主”一詞就是由此而來。后來,我們也把請客吃飯的那個“東道主”,稱作是“做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