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作”,看朋友的表演
朋友圈里,總有那么幾個自稱做作的人,每每發一篇文章,就要在末尾加上一句“自己寫的哦”,或是在文章中頻繁使用“各位大佬勿噴”的措辭,可謂是難以忍受。然而,如何區分真假“作”,可能還需要從他們的表演中尋找線索。
視頻課程,擺了幾堆道具就算完事
以前聽到一個做作朋友說要做視頻課程,就非常期待。結果,他在擺了幾堆道具的情況下,一臉官宣的口吻開始錄制了??磥?,做作和道具是分不開的,而這些道具大多也是網上購買而來,連一個個人色彩都沒有。有沒有“再也不信任做作朋友”這種想法,也不是太過分了。
“孔雀開屏”式的社交形象,千篇一律
當你在社交平臺上關注了幾個自稱做作的朋友之后,就能發現他們的社交形象完全一致。一張張全身照,配上一個又一個的標題,都是“孔雀開屏式”地展示自己。然而,這絕不是像他們所說的“與眾不同”,而是“千篇一律”的流程化表演。在這種情況下,真假做作并沒有區別,而只有無聊的重復。
全網著名的“王境澤”文化,搞笑還是做作?
在全網非常火爆的“王境澤”文化中,總有一些人會把它當成自己的“標配”,而不斷用來表現自己的風趣和幽默。然而,當你再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這些人本質上還是一群不會交流的“作”,用一個個梗和段子來取悅他人,卻很少有真正的價值存在。有時候,我們需要認真思考一下為什么,而不是讓梗和段子去代替我們的思考。
一片文章,堆積了無數的“話題”
還有一種朋友,以用文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考為己任,卻往往用無限的“話題”來掩蓋思考的不足。這些“話題”大多與時事熱點和名人八卦相關,但都缺乏真正的價值和深度。如果只是拼湊話題來湊字數,那么文章的真假“作”已經可以確定。
總的來說,真假做作似乎已經成了朋友圈中不可避免的話題。但或許我們可以嘗試以更加客觀理性的態度來面對,而不是輕易地被包裝起來的假象所迷惑。只有真正用心思考和表達的人,才能在這樣的背景下脫穎而出。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