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已經沒有意義——古文論堅持
“堅持不懈”這個詞匯在如今的社會中被人們廣泛使用。它所體現的意義,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大家都在追求的價值觀。然而,如果仔細思考一下,“堅持”二字的本質,或許我們就能明白,為什么有時候,堅持并沒有那么必要了。
《莊子》談“非堅持”
在古代的文獻中,其實早已有人就“堅持”這一概念進行了反思。《莊子》的“逍遙游”篇就有一句名言:“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边@句話意思是說,如果沒有其他的人,就不存在我這個人的概念。同樣地,如果沒有所取、所追求的東西,也就沒有必要堅持。
《論語》談“適時而變”
《論語》中也有一句名言: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边@句話的意思是說,君子的心態一直都是開放的、積極的,小人則是自己把自己給困住了。這就意味著,君子有時候也需要在適當的時候變化,而不是一味地堅持自己的想法、認知。這樣才能讓自己不斷地進步、成長,才能最終達到自己的目標。
現代實踐談“合理放棄”
當然,以上的論述都是從理論的角度出發,抽象、含糊了一些。如果說到實踐的層面,我們也可以發現,堅持并不是一種絕對的優點。在現代社會中,很多人追求的其實是“合理放棄”這個價值觀。比如說,一個公司在研發某款產品的時候,如果發現市場并不需要這款產品,那么它就需要考慮是否放棄這個研發項目,以及去研發其他更加有市場需求的產品。
結語
總之,“堅持”雖然是一種優秀的品質,但是我們也需要在適當的時候放棄。在變化不斷的社會中,不一定對所有問題都只有一種解決方法。相反,我們需要在面對問題時,進行適度思考,選擇一種更加合理的策略,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優秀。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