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江門啟明里 ,作者啟明里
江門啟明里.
啟明里,江門老城區活化改造文旅項目。一個擁有歷久年代的江門老片區,為您講述這里的老房故事,發展歷程,改造后的文旅特色業態。
創業宜勤儉 齊家在忍和
這一幅對聯,
刻在南芬里46號僑屋的
一樓大門兩邊。
嫦姨帶我們參觀一樓時,
面上幾分驕傲,指著它說道,
“這對聯,是爺爺的一生概括。”
而在追憶她爺爺的往事時,
語氣中又帶著些許感慨,
“說起我爺爺的故事,可太長了?!?/p>
點擊視頻,走進啟明里百年老屋
口述|屋主孫女嫦姨
撰文|兩扇門heritage
創業宜勤儉
爺爺的奮斗史
壹 - 立業
“我爺爺姓李,他祖上三代是廚師出身,家境清寒;我奶奶是江門滘頭人,家族經營雨傘生意。他們倆是經人牽線認識的。兩人結婚后,奶奶的父親資助了我爺爺一筆錢,建議爺爺經商做生意?!?/p>
于是,李老先生(嫦姨的爺爺)在太平路開了家【恒和臘味鋪】。他雖無經商經驗,但為人聰明伶俐,勤快能干,用上好的肥肉與酒腌制而成的臘味,色澤鮮紅明亮,肥肉晶瑩剔透,肉肥而不膩,口感結實有韌勁。
在李老先生的全力經營下,臘味生意日漸興隆,一包包色澤誘人、味道醉人的臘味,由江門本地銷往香港、澳門、廣州等多城,可謂是遠近馳名。
多年艱辛開拓路,春華秋實結碩果。
李老先生兢兢業業,奮斗廿載,用多年經商積攢下來的錢,終于在1936年得以在南芬里買地建屋——兩塊地,前屋后園。彼時的他,人過四十,已是中年。
貳 - 持家
也許是自幼家境清寒,也許是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李老先生雖中年事業有成,但生活上堅持節儉持家。
尤其在吃喝上面,從不講究享受。
“平日獨自吃飯時,我爺爺大多是買來兩塊豆腐,撒些粗鹽,擱在鍋里蒸熟后,再用醬油拌炒一下;有時候腐乳配青菜,也是一頓飯。
此外,爺爺奶奶還喜歡去水街蘭室茶樓喝早茶。我奶奶會提前一晚,弄兩大塊炒米煎,用塑料袋包裹得嚴嚴實實,塞進米缸放一晚。翌日清晨,爺爺奶奶從米缸里挖起它,帶上茶葉就去茶樓飲茶,總共也就花五分錢茶位費?!?/p>
對飲食要求不多的李老先生,卻在衣著上頗為講究。
“爺爺持家雖主張節儉,為人卻很‘姿整’。別看他一年下來只有三套衣服,但服裝做工考究,所用面料品質上乘。內搭上好羊絨毛衣,外穿莊重大氣的唐裝,腳踩一雙黑色絨面皮鞋,整個人精神又挺拔?!?/p>
人修駿德
守家規傳家風
若“創業宜勤儉”,描繪的是李老先生的人生奮斗史,那么“人修駿德”,體現的便是李老先生對兒孫后代嚴謹的家風。
壹 - 守禮
“每天早晨見到長輩時,晚輩要先主動問好;打招呼時要精神飽滿,不可以‘木口木面’?!?/p>
“餐桌上,人齊才能動筷。待一家人到齊落座,爺爺宣布動筷了,大家才可以起筷用餐?!?/p>
“用餐時,又有一番規矩。夾菜時,不可‘飛象過河’、不可翻攪、不可手拿筷子指向別人?!?/p>
“出門前,要與長輩交代,去何處,做何事,何時歸。若晚歸,回家后還要解釋其中緣故?!?/p>
這些都是嫦姨小時候要守的禮節,至今還在堅守著。
貳 - 孝賢
1949年,嫦姨出生。盡管當時家里經濟條件還算寬裕,李老先生依然要求家中成員,不分男女不論大小,都要幫忙干活。
“特別是我母親,小時候看著她為我們一大家子洗衣做飯之余,還要兼顧打理臘味鋪,去店里給工人們做飯?!?/p>
“母親從鋪里回到家后,也有許多活要忙的。尤其是以前屋后有個大花園,就跟現在的僑屋那么大。
里面種滿了各種水果,楊桃、水蜜桃、番石榴、菠蘿......甚至連馬蹄也養上了一大盆。而這些,都是我母親一人在打理?!?/p>
“難得忙里偷閑,勤勞能干的母親還接一些手工活補貼家用,從食品公司挑擔臘腸繩回家,打結捆扎?!?/p>
“記得聽母親說起這些往事時,總是說著說著就眼眶通紅,眼淚怎么也忍不住,撲簌簌地往下落。那些年,母親真的太辛苦了?!?/p>
說著,嫦姨不禁嘆息,在她的記憶中,母親的身影,一生都透露著“忙碌”二字。
縱然生活如此辛勞,她母親還能把僑屋收拾得一塵不染,就連家里的花花草草也收拾得整齊漂亮。
叁 - 懂事
“小時候,父親在店里忙前忙后,母親也給店里工人煮飯,就連講起我兒時,想到的點滴也都跟臘味鋪有關。印象中最清楚的事,便是在臘味鋪賣醬油,一分錢一大勺,味道好分量足還便宜。那時,我才四歲,個子還不及大人腿高,便拿個小碗,乖乖地在店門口的醬油桶旁坐著??腿艘ㄍ赆u油后,再往我的小碗里放一分錢,至今都記憶猶新?!?/p>
歲月流轉,光影翩躚。節儉、知禮、勤勞、孝順的優良家風,正是通過長輩的言傳身教,深入到嫦姨的血脈中,默默地浸潤著身心。
后來的后來
僑屋的兩三事
“1953年,我爺爺賣掉店鋪,拿錢遣散了工人。之后的幾年里,我爺爺奶奶、父親母親、姑姑們陸續搬去香港,留我一人在家,照料著家前屋后?!?/p>
“1964年,僑屋的后墻被臺風刮倒了一部分,再加上修繕不及,就被人趁機占了花園去建屋?!?/p>
就這樣,偌大的南芬里46號,只剩下了一座僑屋與11歲的嫦姨相依相伴。
后來,嫦姨結婚,成立了家庭,育有一兒一女。后來的后來,兒女們漸漸長大了,各有所成,先后結婚,也搬離了這里。
而嫦姨卻始終留在這里,從未搬離。住了73年的老屋,一磚一瓦、一棟一梁,承載著嫦姨所有的念想與回憶。
后
記
修
繕
僑
屋
· 出租后的一樓天井,
被改造成小池塘 ·
“
母親頗有遠見,
曾教導我將空閑的一樓房間出租,
將租金用于修繕僑屋。
”
正是因有如此遠見
讓這座已有八十六春秋的古樸僑屋
歷經漫長歲月洗禮
仍保留完好
編輯 | 蓬江發布編輯部
來源 | 江門啟明里(文/圖 兩扇門heritage)
原標題:《藏在一副對聯里的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