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華詩詞學會主辦的《中華詩詞》雜志,刊發了市詩詞楹聯學會會員楊云中的兩首詩詞。這是他的作品首次登上中國傳統詩詞界的最權威雜志。自2018年加入市詩詞楹聯學會以來,3年時間里楊云中創作了格律詩詞600多首,其中在各類報刊和網絡微刊上發表400多首,無論是創作還是發表數量,都在市詩詞楹聯學會會員中名列前茅。而且,憑借高產且優產的創作業績,從2019年至2021年,楊云中實現了從縣級會員到國家級會員的“三級跳”,去年8月被吸收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堪稱“火箭速度”。
四首“沁園春” 串起詩詞路
“沁園春”是楊云中特別喜歡的詞牌,他與古典詩詞相識、結緣、邂逅、相知的歷程,都嵌入了這個詞牌。
楊云中是恢復高考后第一批秋季招生考進衢州師范學校的學生。也就是在師范學校,他第一次讀到了毛澤東的《沁園春·雪》,為這首大氣磅礴的詞作所震撼,萌生了學習格律詩詞的念頭。恰好,不久后學校舉行朗誦會,他就填了一首《沁園春》,記錄了這次朗誦會的情景。“因為尚未入門,所以這首詞作并不合格律?!钡沁@首詞作中燃燒的青春激情,當時不僅感動了楊云中自己,也感動了同學們。就這樣,因為“沁園春”,楊云中與詩詞相識并結緣,一本《古代漢語》課本也成了他學習格律詩詞創作的教材。
但是在那個百廢待興的時代,能教授格律詩詞的老師很是緊缺,加上社會上流行現代詩潮,楊云中的格律詩詞創作學習并未持續下去。1980年畢業后,他分配到蘭溪的一所農村初中任教語文,傳統文學并非教材里的主流,他也幾乎沒有與格律詩詞產生交集。隨后,他經歷了工作變動、娶妻生子,直到1988年底進入原市工商局從事秘書工作,半生案牘勞形,也是與各種材料、信息、報道打交道。憑著扎實的文字功底,他負責的信息工作曾經獲得金華市“七連冠”,還是多家媒體的優秀通訊員。
再次邂逅“沁園春”,是2005年單位新大樓落成時,楊云中又依律填詞為賀。對于這首詞,他說依然不合格律,只是為了表達當時意氣風發、揚帆奮進的心態。這首詞在單位晚會上朗誦后,激起了大家的共鳴。“不過想想,當時我對格律詩詞一知半解,相對熟悉的詞牌就是沁園春。”楊云中笑著說,對“沁園春”的偏愛,其實是當時自己沒有更多選擇。
加入市詩詞楹聯學會后,楊云中終于找到了打開格律詩詞的正確方式,特別是從市市場監管局退休后,他更是流連其中,吟哦不止。在師友指導下,兼以自身努力,楊云中厚積薄發,很快脫穎而出。2020年,他在各路媒體上發表詩詞作品123首,2021年更新為187首,令同行刮目相看。去年,我市舉行“紅心向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征文比賽,楊云中以一首《沁園春·登臨意》獲得了一等獎。這一刻,楊云中感受到了“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的快意。
詠詩以言志 食髓而知味
3年600多首詩,平均下來不到兩天就創作一首,楊云中可謂把退休后的閑暇時光都給了詩詞。他說自己不喜麻將撲克,也不喜唱歌跳舞,因為這些休閑娛樂方式,都不及詩詞創作給他帶來的樂趣。那本年輕時就被奉為至寶的《古代漢語》,如今更是成了手頭常備之書,但再次翻看,收獲已經迥異于從前,真正做到了“食髓知味”。
在詩詞創作中,楊云中偏愛現實題材,多年來在一線基層采寫各類市場主體的經歷,讓他格外關注現實,詩詞創作中摒棄無病呻吟。在獲得市一等獎的詞作《沁園春·登臨意》中,楊云中以登上東峴峰遙瞰東城風光為情感切入點,于游目騁懷間巧妙地融入了東陽一大會址裘家嶺、東陽馬生、東陽建筑業、東陽籍北伐名將金佛莊、“量子之父”潘建偉、東峴峰日軍炮臺遺址等本土紅色資源,展現了東陽的紅色根脈,使得整首詞作情景交融、虛實結合,內容飽滿而情感酣暢。這類具有強烈政治意義的創作主題,往往容易流于概念化,楊云中卻通過巧用典故、古雅用詞,融入家國之思,使得作品言之有物。他曾為《安全生產法》修訂施行而作詩:“生死長緣一念間,須知責任重如山?;鹎盃幠误@魂苦,輪底何堪恨血殷??砂彦O銖圖大業,莫將黎庶視黃菅。無妨治世懸霜典,安處猶當蟻穴刪。”這首詩被“小樓聽雨”詩詞平臺發表并作點評,稱其“無流于概念化之弊病,充滿家國之思,殊為可貴”。
“作為新人,要敢于曬作品,更要善于聽意見。”從“小樓聽雨”到“英子評詩”,對于這些被業界視為“試金石”的公眾號,楊云中總是不憚于被挑刺,主動投稿,虛心受教,礪刃于硎。3年來,專業詩家一次次的點評和賜教,推動了其詩詞創作水平逐漸提高,讓他不僅對各種現實主題創作游刃有余,而且對風花雪月的題材也能做到情、境、事皆備,避免了“過實則澀、過虛則假”的弊端。特別是新冠疫情發生后,他屢屢把各種抗疫場景和故事融入詩詞,使這種中國獨有的傳統文學形式,承載起思政教育的功能。
行吟向鄉村 詩心眾人賞
鄉村是楊云中的根,也是他詩詞創作的“原鄉”。東陽近年來大力開展美麗鄉村建設,促成了眾多村莊的蝶變,給楊云中提供了無窮無盡的創作素材。而在2020年市詩詞楹聯學會深度介入鄉村振興,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文化服務后,楊云中更是找到了創作動力,學會組織的鄉村詩詞采風活動他一場不落,“看著村莊潔美的環境,了解村莊獨特的歷史,聆聽干群奮斗的故事,不由得詩情澎湃。”他說,自己創作的600多首格律詩詞中,三分之一內容都是鄉村主題,不少詩詞作品被用于營造景觀小品、充實文化禮堂,提升了鄉村文化品位。
“蒼翠自天橫,醉眼迷煙樹。扶杖茅亭絕壁巔,細細聞風語。 山砌繞松聲,有雀聯新句。迢遞清泠總是春,未必吹簫侶?!边@首《卜算子·壬寅立春登楊巖山》,近日發表于《心潮詩詞》雜志2022年第5期。楊巖山位于馬宅鎮楊巖村,那里是“東陽盾龍”化石出土地,也是楊云中的老家。對于這片熱土,楊云中總是有著書不盡訴不完的詩意,每次回家都變成了“詩詞之旅”,楊巖的秀色被他的詩詞不斷賦魅,以至于不少讀者請他當向導,走讀詩意楊巖。今年春節過后,楊云中已陪著各路朋友上了6趟楊巖山!
平時,楊云中還注重收集報刊和朋友圈中關于鄉村建設的新聞報道,作為詩詞創作的素材。前段時間,媒體報道東陽江鎮上碧連村自建水磨房,他就保存了報道鏈接,準備擇日前往參觀并創作;朋友在“美篇”發布了千祥鎮林甘村的往事,他也保存起來準備前往采風……
他說,行向鄉村方曉得,只要有詩詞相伴,詩酒年華就永遠不老!
歌山畫水皆詩詞 逢人處處說東陽
市詩聯創作詩詞楹聯助力鄉村振興
傳統的鄉村是詩詞的故鄉。翻開東陽各個姓氏家譜,抒寫鄉村風情的詩詞不勝枚舉。曾幾何時,這一風雅之舉被失落于時光深處,以致如今行走鄉村,只見畫意不見詩情。所幸的是,市詩詞楹聯學會(以下簡稱市詩聯)于近年重拾傳統,組織會員行走鄉村,用詩詞楹聯創作為鄉村振興服務,營造出“歌山畫水皆詩詞,逢人處處說東陽”的濃郁氛圍。
“根據省委省政府安排,省詩聯自2018年起開展‘綠水青山都是歌’系列采風活動,并編輯出版《綠水青山都是歌——浙江美麗鄉村特色精品村詩詞采風作品選》一書?!笔性娫~楹聯學會會長胡永清回憶,當年,市詩聯根據省詩聯指示精神,組織會員前往我市多個特色精品村采風并創作詩詞作品,最終花園、蔡宅、象田、王村光4個村的采風作品入選該書,市詩聯以作品服務鄉村振興的歷程也重新發軔。
隨著鄉村文旅融合工作推進,我市眾多鄉村爭相舉辦節慶,但往往因人文資源欠缺導致有“旅”無“文”。早在2017年3月,虎鹿鎮在東白山阿溪谷舉行首屆三月三踏歌節,市詩詞楹聯學會主動介入,提供創意策劃,以漢服秀和曲水流觴的形式,催生出踏歌節中最亮眼的板塊“阿溪雅集”。新一屆詩聯班子延續了這項亮點工作,為各地特色節慶度身打造詩詞作品。2019年3月29日,巍山鎮王宅村黃西塘自然村舉辦桃花節,市詩聯受邀前往采風宣傳。而在2020年7月31日舉行的佐村鎮夏季旅游節開幕式上,市詩聯會員們不僅用作品為旅游節增益文化韻味,還把該鎮山合村設為“詩詞創作基地”,舉行授牌儀式。從此,山合村的山水風光、人文故事,隨著會員們的詩詞作品亮相于各類媒體,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逐漸為人所知。
鄉村建設離不開硬件條件的提升,許多村莊苦于各類景觀有其形而無其魂。市詩聯主動有為,積極對接,用作品為其鑄魂立心。橫店鎮南上湖社區建設蘭亭公園,詩聯不僅組織會員前往采風創作,還為蘭亭公園建設出謀劃策,使這處以書法文化為特色的鄉村公園,與詩詞楹聯合璧增輝。馬宅鎮雅坑村大倫塢創建“秀美村”,為打造獨樹一幟的文化特色,市詩聯受邀前往助力。會員創作的詩詞聯作品被發布于大倫塢公共文化場所,成了該村創建成功的加分項。隨后,雅坑村的牌坊與文化禮堂等,也采用了學會會員的楹聯作品,與該村張氏宗祠內的眾多古代楹聯交相輝映,千年文脈得以賡續煥新。
除了鞏固拓展有形的節慶、創建等服務平臺,市詩聯還深潛伏采村莊傳統文化,激活村莊文化資源。今年是前山胡氏遷居東陽870周年,也是前山胡氏東陽始遷祖胡輯誕生900周年。詩聯與老會長胡江榮對接,主動前往歌山鎮西宅村采風,用詩詞作品反映該村的歷史、景點、古建、非遺、家風等,讓村民全方位認識村莊,喚起文化自信。
有作為方有地位。在市詩聯的努力下,借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的背景,詩詞文化的魅力,被越來越多的鄉鎮和村莊所認知并接受,從“邊緣”走向了主流。2020年,湖溪鎮打造“醉美湖溪修心小鎮”,舉行文化采風活動,詩聯受邀參加,并將該鎮設立為創作基地。當年底,金華市和美鄉村現場會在湖溪鎮八里灣村上田自然村舉行,湖溪鎮黨委、政府聯系詩聯,要求根據湖溪八里灣共享田園以及村莊建設情況,創作一批原創對聯。詩聯馬上組織會員創作與書寫,于4天內張貼到戶,圓滿完成任務。在現場會上,這些充滿古韻新風的“桃符”得到了領導和來賓高度評價。受此啟發,詩聯延伸出特色服務,每年創作原創春聯,提供給春節期間“文化下鄉”使用。
“在鄉村采訪過程中,我們發現許多鄉村的牌坊、文化禮堂對聯存在錯誤,于是專門做了調研?!焙狼褰榻B,副會長何文為此跑了幾十個村,拍攝了許多錯誤的楹聯。隨后,身為市政協委員的胡永清撰寫了建議,要求在村莊創建評審中增加文化板塊,從政策層面倒逼鄉村文化建設,同時發揮各類文化團體作用,深入梳理村莊歷史文化,結合村莊實際創作文藝作品,參與鄉村規劃,做好楹聯匾額等文化的糾錯工作,讓鄉村重新回歸傳統文化的高地。
一審:董之震
二審:黃祥
終審:史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