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一個小筆記本的情話
買個小本子,把提取的橘子記下來,把本子帶在身邊。如果有空,就摸出來讀一讀,背一背。
首先,我匆匆讀完了余先生的《的文化之旅》,感到有些沉重。
前一段時間,關于這本書和它的作者有很多爭議。現在看了,粗略研究了一下,覺得討論的理所當然。
寫在這本書里的,有歷史上的過客,有一生漂泊的落魄文人,有空守護著古老文化遺產的范欽后人,有淳樸善良卻又無知被剝奪美好的人們。
深刻地刻畫了一個又一個文化讓人汗顏的一面。
印象最深的是對“遺址文化”的描述。
于先生似乎對此情有獨鐘。
他多次寫到墳墓,多次把墳墓的描寫插入他的敘述中。
無論什么墳墓,都標志著一個人的死亡。這個人的一生,可能是凄苦凄涼的,也可能是千古萬世景仰的,也可能是背負著沉重的感情和對這個世界的悲哀。
就算沒有千古功名,至少也要有“一堆黃土藏不住風”吧。
也許他覺得死了比活著好。
有些東西足以擁有回憶,至少蝴蝶來過這個世界。
他說:“只要歷史不被阻擋,時間不倒退,一切都會衰老。
老了就老了,平平安安給世界一份善良的美好。
假裝無辜是最殘酷的自虐。
沒有皺紋的奶奶很可怕,沒有白發的老人很遺憾。
歷史把真理和生活還給過程。
——這是人類的大智慧。
“周圍沒有流言蜚語,去比現實更高的寺廟,繼續新的循環。
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前人的墓碑前默默地站上幾分鐘,感嘆一會兒人生的滄桑,體會一會兒人生的真諦,因為只有在現代的喧囂中,歷史的寧靜才能濃烈,只有在現代人的沉思中,過去才能上升為寓言。
誰也說不清生與死的區別。
我只知道生活的方式是可以改變的。
死亡可以逆轉嗎?
如果一個聰明人活了一百歲,他會做什么?
一個平庸的人如果活了一百年會做什么?
更別說是個邪惡的人。
推而廣之,人口將激增,地球將超負荷運轉。
如果這個世界人口不增不減,那就太沒意思了。如果沒有創新的人,地球將不會停止轉動。
我想那些墳墓應該有特殊的意義。
尤其是在墳墓前,一種回憶或悲傷的安靜氣氛。
一種想哭的感覺縈繞在心頭。
古人的陵墓,秦王的陵墓世界聞名,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也很浪漫,給旅游業帶來了不少收益。
而那些把古代婦女放在貞節牌坊里水深火熱的人,走過的時候不知道該嘆息還是該贊嘆。
“白云飄過來,好像碰到了牌坊,然后飄過去了。
夕陽升起來了,鮮紅的,比牌坊低,比天高,黑黑的,陰沉沉的,好像要塌下來。
我一閉上眼睛,天就變暗了。牌坊的石柱變成了長腳,平頭窄口。
熟練地起身跑回家。
”他在書中寫道。
從某種程度上說,當時人們的封建思想是愚昧守舊的,但他們不知道,現在那些不知名的牌坊,到頭來只是被人踐踏而已。很悲哀。
好在那個時代已經離我們遠去了。
雖然“生活”不是很美好,但是要考慮的事情很多,也挺辛苦的。
而那些像屈原、杜甫、曹雪芹、魯迅這樣的偉人,讓自己的生命在那一刻終結,凈化了悲劇,同時也給人更深的思考。也許這種離別更深刻。
關于墳墓的故事還沒有結束。讓余先生繼續寫吧。
而我還想快樂地體驗人生,這還遠沒有結束。
第二,當我第一次讀余的《文化之旅》時,我總是感嘆他那雄渾的筆觸和豪邁而略帶苦澀的哲理話語。
是什么讓作者寫的文章能夠經得住千百年,能夠貫通古今?它是一種體驗,一種修養。
從北到南,長城內外,處處見證著他的滄桑和深刻足跡。
正是這種體驗和修養,造就了《文化之旅》獨特的藝術特色:對讀者而言,欣賞余的美文,在很大程度上給讀者一種精神的洗禮和文化反思的自由空;就作品本身而言,詩意的語言和敘事的故事性賦予了這篇優美的文章強烈的美感。
下面將詳細談談這兩個方面的藝術特色:一、文化反思和精神洗禮的社會功能是其主要藝術特色。
《文化之旅》所涉及的內容可謂千古傳誦,既有莫高窟的神秘與神圣,又有黃河文明的跌宕起伏,既有江南的秀美與神韻,又有寺廟的悠遠與深邃。在描寫的字里行間,作者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看法很自然地融入到了文章中(這種文化觀包括作者對歷史現象的批判和贊美的態度)。
讀者在閱讀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理解了作者的歷史觀點,甚至接受了這一觀點,引發了對讀者文化的一些反思,同時讀者的精神也受到了洗禮。
比如《道士塔》一文,作者并沒有過多地批判“道士王”,而是把“盜敦煌”歸罪于官僚。讀者可以將此與當今社會聯系起來,因而他們的精神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洗禮。
其次,詩歌語言和敘事的故事化也是其藝術特色之一。
余的《文化之旅》中語言的詩性現象比其他作家的美文更為突出。比如《江南一鎮》一文中的語言,就是這么詩意,尤其是文中引用了一些對聯,比如“淺波云,小橋流水村”。還有《洞庭一隅》中多次引用的古詩詞,更增添了文章的詩意。
此外,在《寺》中,作者詳細敘述了“胖和尚”和“瘦和尚”的一些對話。在《風雨天一閣》中,還描述了天一閣災難的一個細節,這些故事化的敘述成為文化之旅的一大特色。
《文化之旅》通過作者對山川的詩意描繪和歷史事件的敘述,尋求對文化生活的反思和精神洗禮,從而揭示中國文化的偉大內涵。
第三,我手里拿著一本《文化之旅》,用作者的筆觸在字里行間走遍了半個中國。
旅行結束,本該陶醉于祖國壯麗的山河、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卻無法讓自己陶醉,不知為何一種苦澀的感覺涌上心頭。
我一直對“文化之旅”中的“苦”字感到不解。一開始我以為無非是旅行的辛苦,現在才明白,理解起來太幼稚了。
其實身體苦不要緊,心里苦其實就是苦。
作者曾感慨道:“文人似乎注定與艱辛的旅程聯系在一起。
“我以為,這是文人最大的財富。
苦澀過后,總會有一絲回味——對歷史的感悟,對文化的理解,對人生的思考,都融化在這苦澀的回味中。
虞丘先生說:“如果生活是由一條線劃成的,那么只有一些點具有保留的價值。
“是的,生命只不過是漫長歷史的一個縮影。
從古到今,我們都要走下去。
歷史的足跡成為無數人一生執著的追求。
歷史的魅力在于,它的足跡總是隱藏在山川之間,很難找到。
所以,沒有博大的歷史情懷和深厚的文化內涵的人,永遠也找不到這些無價之寶。
毫無疑問,余教授是這次“尋寶之旅”的勝利者,他的收獲就是這次“文化之旅”。
文化之旅讓我徜徉在歷史的長河中。
眼前出現了一場曾經在歷史舞臺上演過的波瀾壯闊的活劇。偉大的人物一個接一個地出現了。他們的身體反映了中國文化的良知和高尚人格,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仍然無法逃脫悲劇的結局。
我的心碎了。
但是這顆破碎的心真的了解中國文化。
當莫高窟出土大量極具研究價值的敦煌文物時,人們在為歷史歡呼。
然而,歷史上演了一場極其荒誕的鬧劇,讓外國人大搖大擺地把一箱箱珍貴文物搬到自己的博物館。
也許歷史就是為了刻意磨礪那些執著的歷史學家,讓他們只能依靠外國博物館提供的微電影來研究中國的敦煌學。
笑的同時,我們要問歷史,這種削尖的代價是不是太大了?
當然這段歷史留給我更多的是對人生的思考。
“對歷史的深情總會增加生活的負荷,歷史的滄桑會導致生活的衰敗感。
“這是作者的感嘆,也是對讀者的啟發。
人的一生也是一部歷史。
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回頭看看身后留下的腳印,在自豪的同時,不禁有些失望。
因為無論你的成功有多輝煌,總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
作者跋涉于山川之間,記錄歷史的足跡和文化的靈魂;我們跋涉一生,是為了記錄生命的真諦。
讀《文化之旅》,留下苦澀的回味;那么在漫長的一生之后,我們會留下什么呢?
四、寫作,寫作文化的苦旅。
描述,描述歷史的沉浮。
――題詞:中國燦爛的文明正在被時間抹殺。我在想,那些一邊在角落里追憶那段令人心酸的歷史,一邊痛罵歷史罪人的人,有沒有閉上眼睛甚至心靈,回歸到歷史的冷漠和理性的嚴厲。
我一直很欣賞懂歷史,敢于批判歷史的學者。同時,我認為現任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的余先生是無數學者中的英雄,他的《文化之旅》是數以千計的文學史散文作品中最杰出的上品。
本書是余先生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
其中一些文章獲得了各種文學獎項的一等獎。
這本書的主旨是尋求文化靈魂和生命的秘密真相,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成。
余先生的這些文章,憑借其深厚的文史知識、豐富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不僅揭示了中國文化的偉大內涵,也為當代散文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范例。
余先生以其獨特的寫作魅力吸引著讀者,那是一段苦澀的記憶,焦慮后的理解,沉思后的放松,老年后的青春。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