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時節,北方人有著吃餃子的傳統習俗。餃子不僅因為其寓意吉祥,還因為其餡料多樣,如大白菜、蘿卜、香菇、胡蘿卜等,搭配肉類如羊肉、鲅魚、蝦仁、豬肉和牛肉等,都能制作出美味的餃子。此外,餃子的形狀像耳朵,因此吃餃子也被視為對耳朵的一種保護,避免凍傷。在北方,尤其是北京和天津地區,立冬吃餃子已經成為一種固定的風俗。
羊肉火鍋是立冬時節非常受歡迎的食物,因為它不僅美味,還有暖胃和滋補的效果。羊肉含有豐富的脂肪、蛋白質和熱量,吃后能讓人感到渾身暖和,因此有人認為吃羊肉火鍋可以抵御整個冬季的寒冷。此外,羊肉火鍋可以搭配各種蔬菜和調料,讓食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能獲得營養和溫暖。特別是在北方地區,立冬吃羊肉火鍋已經成為一種傳統習俗,認為這樣可以幫助身體抵御寒冷。
赤豆糯米飯是江南水鄉立冬之夜全家歡聚的必備食物。這一傳統起源于一個傳說,與共工氏的兒子有關。這位兒子在世時作惡多端,冬至時去世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疫鬼最怕赤豆,因此人們選擇在冬至這天煮吃赤豆飯,目的是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草根湯是立冬時節閩中地區家家戶戶的傳統食品。在秋冬之交的立冬日,人們習慣性地熬制草根湯,主要材料包括山白芷根、鹽膚木根、山蒼子根和地稔根等,這些草根具有補腎、健胃和強腰膝的功效。在熬煮出濃濃的草根湯后,人們會撈去根塊,再加入雞、鴨、兔肉或豬蹄、豬肚等食材繼續熬制。這種湯不僅美味,還具有滋補身體的作用,是立冬時節不可或缺的食品。
立冬時節,南京及江南地區的人們特別注重食用生蔥來對抗冬季的濕寒,并減少疾病的發生。這是因為蔥具有性溫味辛的特性,能夠發散并使人出汗,從而幫助體內郁滯的陽氣隨著汗液排出,使陽氣運行更加通暢。當陽氣運行正常時,病邪也會隨之被驅除。因此,吃生蔥不僅有助于保暖,還能增強身體的抵抗力。
在潮汕地區,立冬時節吃甘蔗是一種傳統風俗。這是因為“立冬食蔗齒不痛”的俗語,意味著立冬時的甘蔗已經成熟,食用不會導致上火,同時還能保護牙齒。甘蔗不僅含有豐富的糖分、維生素和礦物質,如鐵,還有助于提高牙齒的自潔和抗齲能力。除了直接食用,甘蔗還可以與白蘿卜、百合等榨汁或與馬蹄、桂圓、紅棗等煮成甜湯,既美味又滋補。
釀黃酒是紹興立冬時節的重要風俗。立冬之日,紹興人開始釀造黃酒,因為冬季的水體清冽、氣溫低,這有助于抑制雜菌的繁育,同時使酒在低溫長時間發酵過程中形成獨特的風味。紹興人將立冬到第二年立春這段時間稱為“冬釀”,并認為這是釀造黃酒的最佳時期,寓意祈求福祉。
姜母鴨是立冬時節在福建和臺灣地區非常受歡迎的傳統美食。這道菜起源于福建泉州,近代流傳至臺灣及全國各地。其制作過程相當講究,選用老姜和百天以上的低脂番鴨為主要食材。鴨肉經過焯水后,與老姜一同炒干水分并釋放出香味,再加入草果、陳皮、熟地、當歸、川芎等中藥香料慢燉至鴨肉酥爛。這道菜不僅美味,還具有滋補養胃、驅寒的功效,因此被視為立冬的時令滋補佳品。
蘿卜老鴨煲是冬季非常正統的滋補湯,具有醇厚、香濃的口感,適合全家人食用,連挑食的孩子也會喜歡。蘿卜在冬季的養生功效與人參相當,與老鴨搭配可以充分發揮兩者的優勢。此外,這款湯還可以做成酸蘿卜老鴨煲,更加開胃。
交冬糯是漳州地區立冬時節特有的傳統食物,主要用于慶祝收獲和迎接冬季。制作交冬糯的主要原料是糯米,經過蒸熟后,放入石臼中舂打,使其變得堅韌粘稠。這種糯米團通常被揪成乒乓球大小,然后細細地揉成團狀。為了增加口感和風味,人們會將花生炒得香脆,磨成細粉,并與白糖混合。制作好的小糯米團會滾上這層白糖花生粉,然后擺放在大海碗里。食用時,人們通常會用筷子一口氣串上幾粒,就像撥浪鼓一樣,因此也被稱為“撥浪糯米”。
糍粑是福建閩北地區,特別是三明沙縣一帶,立冬節氣中的傳統食品。它由糯米磨粉煮熟后放入石臼中反復捶打,然后揉搓成團狀。這種食品可以蘸白砂糖食用,也可以加入各種食材煮著吃,深受小朋友們的喜愛。糍粑不僅是為了慶祝秋季的豐收,還寓意家人安康、幸福圓滿。在漳州地區,人們還會將糍粑與炒熟的花生和白糖混合,制成“交冬糍”,并先供奉給土地神,以感謝土地神的慷慨給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