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時分,初秋的上海南匯東灘海邊,隨著潮位逐漸上升,聚集在灘涂上的鳥群漸漸密集起來。一群脖子上好似戴著“白圍巾”的環頸鸻齊刷刷站著,安靜地享受著秋日暖陽。岸邊,十余名觀鳥愛好者舉著望遠鏡和相機,鳥友們用來標記方位的,則是礦泉水瓶。
“看,那只不一樣!”“就是身上有碎斑紋的那只!”鳥友們似乎有了發現。然而,小鳥把腦袋埋在羽毛里,似乎酣睡正香。這時,一只灰尾漂鷸發現了美食——一只螃蟹,邁開腿,驚擾了鳥群。“碎斑紋”小鳥轉過身來,一陣快門疾速落下,“啊,嘴露出來了!是它,小勺子!”(見圖,孫士峰 攝)
被大家親昵地稱為“小勺子”的,正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地球上最瀕危和最稀有的鳥類之一——勺嘴鷸。因為嘴巴的特殊形狀,它被人們稱為“自帶飯勺的小鳥”。勺嘴鷸對繁殖地的要求苛刻,僅在俄羅斯西伯利亞東北部楚科奇半島的凍土層上繁殖;它經歷著長途遷徙的風險,每年要跨越大半個地球,沿著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路線完成遷徙,來到東南亞地區越冬;它更受著棲息地減少的威脅,在2007年的一次由國際鳥盟進行的統計中,勺嘴鷸的數目約少于100對。因此,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將其保護現狀由“瀕?!碧嵘健皹O危”,種群生存面臨嚴峻挑戰。
上海自然博物館副研究員何鑫介紹,由于每年春遷和秋遷時都會經過中國,勺嘴鷸在包括江蘇鹽城條子泥濕地在內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已形成了穩定的種群,南下或北上時經過上海,并非偶然現象。但小小的它是否能夠被記錄到,則需要花費一些功夫和運氣。資深觀鳥人嚴浩告訴記者,從2020年開始,幾乎每年都有鳥友在上海發現“小勺子”,有時是奉賢,有時是崇明,但它經?!翱扉W”,讓聞訊趕去的后來者很難捕捉蹤影。從國慶假期開始,這只從斑紋判斷尚處幼年的“小勺子”成了這個秋天大自然送給上海的禮物,在南匯待了超過一周,給了愛鳥人不小的驚喜。嚴浩和不少同好終于第一次在上??匆娏恕靶∩鬃印薄?/p>
“勺嘴鷸、環頸鸻等小型鸻鷸類以沙蠶、貝類等中小型底棲動物為食物來源,潮間帶灘涂地是它們覓食的唯一空間。灘涂面積無論大小,對它們而言,都非常重要。”何鑫打了個形象的比方,在勺嘴鷸遷徙過程中,固然會經過黃(渤)海候鳥棲息地、崇明東灘等大型“充電站”,但是,如果一路上有更多的小型“充電樁”,它們便能更方便地歇歇腳,補充能量,繼續“遠征”。在城市發展的同時,為小鳥留住更多的灘涂,將有利于瀕危鳥類種群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