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山區(qū)土門村
古驛道的故事和騎虎送藥的傳說
藏”在深山中的土門村。
土門村的石頭房。
古驛道旁邊的古樹。
土門村小塔嶺上一處遺跡。
□鶴報融媒體記者 劉倩倩 文/圖
鶴山區(qū)姬家山鄉(xiāng)西南部的土門村,原名瓦渣溝,后因村邊有兩個對峙而立的大土丘形如山門而得名。該村村民以原姓為主,其先人于明朝末年從安陽林州市東姚鎮(zhèn)黃路坡村遷居到此,繁衍生息至今。
12月5日,記者到土門村采訪,村民們介紹,他們村里有連接山西和山東的古驛道,有一座馬牛王廟……村里還流傳著孫思邈騎虎送藥和敬德追袍、趙匡胤送京娘等傳說故事。
土門村與瓦渣溝
“我們村面向五巖山,且資源豐富。很早就有人在此開窯燒瓷,直到現(xiàn)在,還經(jīng)常有村民從地里面挖出瓷片,有的用來壘墻屯土呢!”土門村黨支部書記原水平說,村史記載,土門村曾有民間瓷窯,燒制瓷碗、瓷盤、壺、碟等瓷器,現(xiàn)今村里仍可見大量殘留瓷片。
原水平說,土門村原名瓦渣溝,也與瓷器燒制有關。“老輩人常講,很早以前這里就有瓷窯。我們村子依山而建,因土而興,水土資源豐富,植被也很茂盛,老人們常說這里有山有水,給建窯燒瓷提供了好條件啊!”原水平說,雖然土門村地處太行山深處,但地下蘊藏有高嶺土、塑性黏土、硬質(zhì)半硬質(zhì)黏土和長石、石英等礦物原料,這些主要用于制作耐火材料、粗瓷等。土門村的房屋建筑以石木結構為主,依山勢而建,層層疊疊、錯落有致。
“我們村以原姓村民居多,原姓先祖本是安陽林州市東姚鎮(zhèn)黃路坡村人。明朝末年,原姓先祖來到這邊放羊,主家看他勤勞能干,就將女兒許配給他。后來原姓先祖買了一塊地,自己耕作,這才有了現(xiàn)在的土門村。”原水平說,村里人常常在茶余飯后談及原姓先祖建村的經(jīng)歷,這也是一段美好的奮斗故事。
曾經(jīng)車馬喧囂的古驛道
據(jù)村民介紹,土門村東側有座馬王嶺,也稱西進太行第一嶺。
“從這兒往東便是丘陵和平原,往西走就是山地了。而這條小路就是曾經(jīng)的古驛道,連接著山東省和山西省,也是鶴壁市通往安陽林州市的一條主要通道。”76歲的原文生指著村東頭的一條崎嶇小路,說這里曾是古驛道。“俺父親還在這條古驛道上開過客棧,也叫車馬店,供來往山西、河南的人住宿、吃飯。”原文生回憶,在他小時候,這條古驛道車馬喧囂、商旅不絕。還有村民回憶,古驛道兩側曾有石豬、石羊、石牛、石馬,寓意守護一方平安。
如今的古驛道旁邊,有一條馬王嶺隧道,成為村民進出村子的交通要道。《馬王嶺隧洞志》記載:“大清順治年間,石門、張家溝、土門村先后遷此高山峽谷,已三百余年。此地土薄石厚僻壤,道路崎嶇,翻山越嶺,畜馱人擔,很不方便。馬王嶺隧道于1986年元月1日破土動工。”
“修建這條隧道可真不容易。起初,老百姓用鎬、鍬、釬、錘等工具,頂風冒雨、晝夜不停開山鑿石,后又采用電鉆等先進設備,歷經(jīng)631天,終于修好了這條隧道,1987年10月28日隧道通車。”原水平介紹,馬王嶺隧道全長203米,為村民出行提供了便利。
而如今的古驛道,已經(jīng)鋪設水泥路,成為消防隔離帶。人們沿著此路可直達五巖山風景區(qū)藥王洞西口,也可以到施家溝、張家溝等村。
馬牛王廟寄托著對牛和馬的敬仰
在古驛道邊,還有一座馬王廟,也有村民稱之為馬牛王廟。村民原文生說,古時候交通不便,人們搬運物資都是靠馬馱牛拉,牛馬對人們生產(chǎn)生活來說很重要。村民在古驛道邊上建了此廟,游人和商隊路經(jīng)此處,都會進廟拜一拜,以求平安順達。
廟里還有一通清光緒年間的石碑,記載著修馬牛王廟的經(jīng)歷。“崇山峻嶺間,期之徑迷芳草食焉,足以資物牲澗……立牛馬王廟,以召今時之靈。”另有一通古碑記載:“土門村本村四方親友,止禁本(壹)上,永言不許牛羊占臥報,不許盤皂此地,不許賭博……”,古碑上的文字主要內(nèi)容是要求土門村村民勤勞耕作。
馬牛王廟前有一副對聯(lián):“牛似南山虎,馬為北海龍。”廟內(nèi)還有一副對聯(lián):“金爐不斷千年火,玉盞常添萬載燈。”這副對聯(lián)寄托著人們對牛和馬的敬仰之情。
“以前,村里養(yǎng)牛馬的人比較多,誰家牛馬下了小崽,都會到廟里祭拜,這里香火很旺盛。現(xiàn)在養(yǎng)牛馬的人少了,來這里祭拜的人也就少了。”76歲的鄭小花說。
每年的農(nóng)歷四月初一是土門村馬牛王廟的廟會。原水平說,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的出行方式發(fā)生了改變,還有不少年輕人走出山村,到村外工作生活,但每逢馬牛王廟廟會,在村外工作的人都會趕回村子,馬牛王廟廟會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藥王虎口取刺的傳說
“因為土門村面向著五巖山,與藥王洞臨近,村里還流傳著藥王孫思邈虎口取刺、騎虎送藥的故事。”66歲的原廟付說,土門村位于五巖山北側,那里有一座小塔嶺,小塔嶺上有兩處山洞,村民稱為嘴窟窿,山洞外面有一處巖石平臺,村民說這個平臺就是藥王孫思邈曬藥的地方。
“藥王精心研究百家著作,致力于醫(yī)道研究,解除百姓的疾苦。有一天他騎著毛驢行醫(yī)采藥,毛驢被山中的老虎吃了,可老虎的咽喉卻被骨頭刺傷,藥王從虎口中取出骨刺救了老虎性命。”原廟付講得興致盎然,說老虎得救后被藥王收為坐騎。
從此以后,老虎就經(jīng)常給孫思邈馱載藥囊、藥材,孫思邈的徒弟們有時在荒山遇見盜匪、猛獸,由于有這只老虎跟著,盜匪、猛獸也不敢前來傷害他們。孫思邈去給人看病,人們看見老虎來了都很害怕,后來孫思邈就讓它離開,等到病人吃了藥,老虎根據(jù)藥渣的位置再來尋他。
“后來村里形成習俗,病人吃完中藥后將藥渣倒在路邊,為的就是方便老虎尋找藥王。雖然這是一個傳說,但也表達了人們對藥王孫思邈的崇敬之情。”原廟付說。
趕池與敬德追袍的故事
土門村東側有一個大池子,村民稱之為趕池,這個名字起源于敬德追袍的故事。“傳說孫思邈為長孫皇后治好了病,唐太宗龍顏大悅,封孫思邈為藥王。可是孫思邈辭謝了,唐太宗過意不去,就賜給孫思邈一件象征王侯身份的黃袍,讓他穿著回去。”67歲的秦存生緩緩道來。
唐太宗賞賜黃袍引起大將尉遲敬德的不滿,尉遲敬德就追趕孫思邈,想要回黃袍。當他追到五巖山附近,卻追不上孫思邈,他問附近百姓,百姓說:“藥王騎虎上山,你哪能追趕得上!”尉遲敬德抬頭一看,藥王騎著猛虎,消失在煙霧繚繞的山頂。“尉遲敬德長嘆一口氣,連聲叫道‘孫思邈真乃藥王也!’手中竹節(jié)鋼鞭一揮,在地上打出一個大池子,附近百姓就給這個大池子起名為趕池。”
村中還流傳藥王的另一個故事。說藥王得黃袍后返回家鄉(xiāng),想著自己在民間行醫(yī)采藥,如今穿上黃袍,哪還能給老百姓治病呢?孫思邈就將黃袍的里子反穿在外,變成了一件紅袍。尉遲敬德追趕而來,看到孫思邈也并未穿黃袍,孫思邈問他為何追來,尉遲敬德只能漲紅著臉,改口說是請孫思邈為他看病。他的胳膊因長年征戰(zhàn)受了傷,現(xiàn)在抬不起來,孫思邈說:“我給你扎上一針,即刻就好。”此時尉遲敬德顯出一臉的不屑,說:“那咱們就賭上一把,如果你能給我治好,我就為你站班聽用,如果治不好,這件黃袍就歸我了。”
果然孫思邈一針下去,立馬讓尉遲敬德的胳膊抬了起來,神奇高超的醫(yī)術,為尉遲敬德解除了痼疾舊傷,讓他又驚又喜,又羞又愧,忙跪下謝藥王救治之恩,這才有了藥王神像前敬德站班的塑像。
京娘谷與趙匡胤的故事
土門村南還有一條山谷名叫京娘谷,谷內(nèi)樹木茂盛。但這里的樹與眾不同,樹干像麻繩一般扭著生長,村民稱之為扭勁兒樹。“山上最大的一棵扭勁兒樹,兩個成年人手拉手都抱不住,最小的扭勁兒樹也有碗口這么粗。都像麻繩一樣,一圈一圈扭著勁兒,你們說奇怪不奇怪?”原廟付說,關于京娘谷的扭勁兒樹,村里還有一段趙匡胤送京娘的傳說故事。
相傳,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曾被稱為趙公子,專好結交天下豪杰。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中曾記載:五代后漢時期,汴京好漢趙匡胤生性耿直,專打抱不平。一次,他觸犯了皇帝,外逃避禍于太原清油觀。閑游間,發(fā)現(xiàn)觀中有一被強人擄來暫押于此的青年女子京娘。出于義憤,他不懼遠途艱辛、強人出沒,徒步千里,送京娘回到家中。后京娘遭兄嫂猜疑,含冤自盡。而趙匡胤不近女色,見義勇為的美名從此傳遍天下。
“傳說趙匡胤送京娘時在此處停留,趙匡胤坐在樹下休息,他坐在哪個地方,樹蔭就扭向哪個地方,久而久之,樹就扭了勁兒。”原廟付說,還有另一個傳說是,趙匡胤在此停留休息,把馬拴在樹上,馬不停地繞樹轉(zhuǎn),導致這些樹扭勁兒,成了扭勁兒樹。
村民說京娘谷內(nèi)也很少見到荊棘刺,相傳京娘從此經(jīng)過,荊棘刺破了衣裙。京娘嬌聲說道:“你們這些荊棘就不能不長刺嗎?”后來,山谷中的荊棘竟不再長倒刺,也不再刺傷村民,便留下這個神奇的傳說。
眾所周知,五巖山傳統(tǒng)中醫(yī)藥學文化氛圍濃厚,藥王孫思邈曾隱居五巖山采藥煉丹、著書立說、治病救人,在當?shù)亓粝铝嗽S多美好故事和人文佳話。山上還有藥王隱居處、煉丹處、著書閣、藏藥庫、晾書臺、練功石、搗藥臼、攆池、杏林等眾多藥王遺跡遺存,具有極高的中醫(yī)藥學文化研究價值,五巖山也因此被稱為“藥學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