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公眾號「領讀人申怡」
根據人民日報在2019年發布的數據,在我國,每年有30萬人死于自殺,抑郁癥患者的數量,更是高達9000萬。
“自殺,已成為15至29歲人群的第二大死因。”
今天我們的“閱讀大使”——奕君女士,是一位5歲孩子的媽媽,也是一位青少年“自殺干預師”。
職業使然,她看待家庭教育的角度,以及在如何讓孩子更好地成長、如何改善親子關系上,也許能夠給您另外一個方向的啟發。
口述|奕君女士(申怡讀書“閱讀大使”)
整理|申怡小助理
大家好,我叫奕君,是一名危機干預師(也叫“自殺干預師”),同時也是一位5歲孩子的媽媽。
我主要專注于青少年的自我傷害及自殺防治工作。除了危機干預,也會幫助不同家庭進行青少年家庭養育指導和心理成長咨詢。
我在工作的過程中,會家訪非常多有自殺傾向或正在自我傷害的青少年。結果我發現,許多孩子之所以出現心理疾病,跟其父母對家庭教育、親子關系的認知和處理,有很大的關系。
一、
為什么孩子會出現
自殺傾向?
01
最表層的原因:
家長只在意孩子的成績
在跟許多家長聊的過程中,我發現家長們都會提到“卷”這個字,并且非常重視孩子的成績。
甚至大部分家長覺得,只要孩子成績好,將來能夠考上一所好大學,他們的任務就結束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對孩子的教育慢慢就變成了只關注成績的增長。
家里的對話永遠停留在:
“作業寫完了嗎?”
“作業給我看看?!?/p>
“這次考試多少分?”
“為什么考這么差?”
……
但對于孩子來說,他正在經歷作為一個人的成長。
他的終點不僅止于大學,還包括今后要進入社會、職場、愛情、家庭生活等所有的經歷,都需要去學習和考慮。
成績,只是一個小階段表現出來的果實,不是目的。
如果把成績比作一個果實的話,孩子的學習方法就是枝葉;行為習慣就是樹干;最基本、最重要的土壤則來自家庭環境,這可以給予他動力。
家庭環境提供給孩子成長必要的養分。包括自主感、勝任感、歸屬感、目標感和價值感,決定了孩子未來是否長得好,是否枝繁葉茂、足夠粗壯,是否可獨立阻擋風雨雷暴。
如果家長只盯著果實,使用一些人為手段,類似“膨大劑”“催紅劑”的方式,的確可以起到讓果實看起來很漂亮的效果,但是根基不牢,不能抵御風雨,終有可能會傾倒。
02
對孩子不夠“一直愛”
孩子0~3歲的時候,家長可能各方面都會顧及他的感受。因為那個時候孩子什么都不會,在教育的時候往往會比較耐心,說話、走路一點點慢慢地教。當孩子稍微有了一些進步,家長都會很欣喜。
但是當孩子到3~6歲,或者上小學以后,家長會覺得孩子到了某個年齡,就應該擁有一些能力。
家長往往會用普遍的標準來衡量自家孩子,覺得對孩子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到平均水平就可以。
但他們并不知道每個孩子有著自己的成長節奏,某些方面可能會突出些,某些方面可能會稍稍慢些,更甚者就是慢一些的節奏。
我舉個例子。
小學家長對于輔導孩子作業都特別頭大。
在輔導作業的過程當中,孩子可能對某個知識點掌握不夠,家長說一遍他不懂,說兩遍他也沒聽懂,等到第三遍第四遍的時候,家長可能情緒就上來了。
而且家長的一般會認為這么簡單的題目都不會,是孩子的學習態度不夠好,不會反思自己的講解是否符合孩子的認知水平。
家長們都忘了,小學的孩子,由于他的生理、心理原因,他依然還處于一個需要大人輔助的過程。他需要你的幫助。
就像申老師在一個短視頻說過,愛孩子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不僅僅是當下愛,更要保證“一直愛”。
因為孩子不優秀、不出色就不那么愛孩子了,那不是真正的愛。
03
家長的壞情緒對親子關系的破壞
教養過程中,家長情緒的控制和管理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們追求的權威感,對孩子犯錯缺乏耐心,讓自己在情緒上、說話的方式上,都非常地有壓迫力。
而這種壓迫,有時候很隱蔽,家長自己可能感知不到。覺得自己沒有打孩子,也沒有罵孩子,更沒有催孩子,覺得在很好的跟孩子說話……
但對孩子來說,其實他能感受到你的情緒,知道你想要讓他變得優秀,想要讓他什么事情都做對,人對情緒的感知是最敏感的。
也有的家長是那種很爆發性的情緒,會罵孩子、打孩子,說話的聲音頻率會很高。
而造成的結果就是,孩子要么會跟你對抗,會反駁你,因為他會覺得危險,會自保;要么就是會發呆,木訥的狀態。
所以有些孩子你看著他呆呆的,他可能就是被那種小心翼翼和害怕的情緒裹挾,受你情緒的影響,他可能呆在那里,腦子就不轉了。
而到初中的時候,孩子的對抗會非常明顯,也就是所謂的「青春期叛逆」。那個時候如果孩子對抗很嚴重,家長就不得不放手,因為你想管他也管不住了。
所以我問所有家長一個問題:親子關系到底是誰破壞的?
說句很扎心的話,親子關系是父母去破壞的。
孩子天生對父母有信任感和情感,但因為父母情緒的不穩定、對孩子的否定,孩子他會感到焦慮、害怕,慢慢地他就會對你失去信任。
進而慢慢地到初中高中的時候,他可能對你的能力都產生了懷疑,他再也瞧不上你。
所以說,對孩子成長的呵護,其實是越早調整和學習越好。
二、
從現在起,
如何修復跟孩子的關系?
01
家長要做一些刻意練習
家長也是人,人有情緒,情緒需要發泄,這很正常。
但在這個過程當中,家長往往用了一個最錯誤的方式——對著孩子發泄。
所以我們需要做的是,正確處理和表達負面情緒。
【情緒識別】
我們可以從情緒感受、生理體驗、想法、行為、后果等5個維度來深度地識別情緒。
【情緒調節】
當我們能夠識別自己的情緒時,接下來要進行情緒的調節,目的是疏導情緒,讓理智腦上線,指導行為,解決問題。
情緒是一定要疏泄的,原則就是: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對后果負責。
當我們有情緒時,首先可以離開現場,以切斷刺激源,接下來可以選擇一個相對安全的對象來進行疏泄。
這個對象可以是信任的人、安全的東西、也可以是某個相對安全的地方。但絕對不是孩子。
選擇人的話,如果你每次都選擇同樣的人,那個人要承接你的很多情緒,他有可能承接不住的時候,也會造成矛盾。
所以相對好一些的辦法,可以選擇用物或者某個讓你感覺舒適的地方來發泄,運動也是一個好辦法。
像前幾天我們家小孩發脾氣,她說:“我很生氣,氣得我都想打你了?!?/p>
我說:“謝天謝地,你只是想想并沒有行動。你都這么生氣了該怎么辦呢?”
旁邊正好有個枕頭,我就拿給她,“你對我有啥怨氣就拿這個枕頭撒氣吧!”
一開始她還不好意思,輕輕打了兩下。我說你使勁啊,越生氣越要大力氣。她看看我并沒有生氣的樣子,試著一邊打枕頭一邊說“哼,讓你不給我看手機,讓你不給我看手機!”沒打兩下自己咯咯咯的笑起來了。
在情緒好了以后再去探討手機的事情,她就沒有那么抵觸了。
把事件寫下來,回顧梳理也是一種情緒調節的方法。
寫一寫事件是什么,當時的感受如何,有什么樣的生理體驗,想法是什么,做了哪些行為,導致了什么樣的后果。
比如:
事件:一回家看到孩子作業沒做卻躺著玩手機;
感受:憤怒;
生理體驗:可能是一股熱氣沖上頭,氣得炸裂;
想法:就知道玩手機,學習一點不上心;
行為:可能是罵孩子,表情猙獰;
后果:可能是孩子頂嘴,不情愿地寫作業,關系變差……
寫完之后可以用成長型思維調整“想法”,盡量想想更多可能性,選擇中立或積極的想法,關注可改變的因素。
比如:孩子玩手機不是因為貪玩,而是因為作業遇到了困難;上了一天課太累了,玩會手機放松一下;孩子對于時間管理的能力、自我管控的能力還需要提升……
專注于可以改變的方法、能力、努力等,而非孩子的天賦、特質、品格,多用積極的視角看待。
經常做這種梳理的練習,對自己也是一個覺察,在梳理的過程中我們會用積極的視角,尋找更多可用的資源以更好地解決問題。
02
學會對抗習慣性的焦慮
中國的家長,誰不焦慮?
像我自己,當我對孩子做事的結果很在意的時候,我也會變得焦慮。
之前我家孩子參加過一個朗誦比賽,因為之前表現很不錯,老師對她的評語也好,所以我會提前設定孩子在這次比賽中應該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水平。
但當孩子達不到那個程度的時候,我也會覺得孩子是不認真,平時的水平比現在好啊,也會在意、焦慮、有情緒。
不過可能是我的職業使然,我的覺察能力比較好,當我發現自己有這種想法的時候,我會想:可能練得太多遍了,有點疲倦了;第一次參加比賽,重在參與;她年齡比別的孩子要小,能達到這個水平已經不錯了……
這時候我就能看到她的優點,她的進步,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
因為父母對待孩子更好的方式,是鼓勵式教育。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其實是自我和角色的結合體。
當孩子小的時候,他只有自我,沒有角色意識和社會規范意識。社會上的一些規范準則,需要家長幫助他們建構。
這種角色意識的構建,要靠家長的鼓勵,幫他們建構一些正向的角色。
比如通過鼓勵,讓孩子意識到“我是一個好學生”,“我是一個好孩子”。正向的角色延伸到他們的自我時,他們會覺得“我是一個好人,我是一個積極向上的人”這是正向的品質賦予他們的。
但如果是打壓式、否定式的教育,你給他建構的角色是負向的,“你是一個差生”“你是個壞孩子”“不良少年”。
這更甚者他們會形成角色認同,“我是個壞孩子”所以我要做壞孩子的行為,所有壞的事情才是我該做的事情。
如果變成這樣,就會很可怕。
反之我也再想,為什么這么多家長不愿意鼓勵孩子?
他們可能在想:如果事事都鼓勵孩子,會不會培養出一個嬌弱的、或者說不思進取的孩子。
這里就要說到,我們要怎么去鼓勵?
當我們去鼓勵和贊美孩子的時候,不要只會說“你好棒”,太寬泛;而是要去看到他是如何一點一滴地進步,把這些進步升華到她的品質上。
我們家孩子最近也在寫字,5歲的孩子能寫得多好看呢,全都是歪歪扭扭。
有時候寫不了一兩個就說好累,我也會煩,寧愿她別寫。
這個時候我就會調整自己的情緒,因為這個過程中正是鍛煉她能力和品格的時候,而不是盯著字寫得好不好看。
所以我就會各種找她寫字時候的優點,鼓勵說:
“你才5歲就能主動學習,媽媽好欣慰?!?/p>
“這么累還能堅持,媽媽覺得你好有毅力。”
“遇到困難不退縮,反復練習,媽媽覺得你好棒!”
當我們把這些優秀的品質播種到孩子的心中,讓他們生根發芽,他就不會變成軟弱、不思進取的孩子。
(孩子認真練字中)
03
反焦慮不是完全放手
有些家長會覺得如果不“卷”的話,是不是就不用管孩子,完全放手?
其實不是。
不是完全放手,而是把主動權交給孩子。家長做的是觀察和記錄,然后和孩子一起做復盤,找到可以調整的地方,嘗試著再去練習。
在這個過程當中,孩子一定會有很多地方做不好,因為他是小孩,小孩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試錯的過程,嘗試-犯錯-反思修正-嘗試-犯錯-反思修正……
在這個犯錯的過程中,家長要學著接納,然后再去引導他去調整。
如果他這次沒做好,我們需要看到積極的方面,鼓勵他、陪著他成長,是最好的方式。
之前拍過一張照片,我家娃獨自一人朝著一個陡峭的山頭走著,我在后面跟著、看著。
我希望她有能力獨自一人面對世間紛繁,但我也會在他身后默默陪著她,做他的后盾,當有一天她回頭,我就在那!
我想成為孩子的“引路人”而非“領路人”。
這世界的道路有太多太多,我不知道要帶領她走上哪條路才算是好的。
我只想引導她看到這世界太多的可能性,然后有能力有勇氣走上一條自己要走的路。
(孩子在前面走著,我在后面跟著、陪著)
最后的放松題外話——
三、
聊聊和申怡老師的緣分
我一開始認識申怡老師,是因為看了申怡老師的短視頻。
通過短視頻,我發現申怡老師太厲害了,她能夠利用各種小小的事情,不但引導孩子進行知識的擴散,還順便給孩子輸出了一個很牛的價值觀。
而越了解申怡老師,我越是認可她。
先是去領讀人申怡直播間購買了申怡老師的各種課程。比如騰云駕霧的姐姐,古詩詞大全,初級閱讀系統,以及一年的讀書會員。
申老師畢竟曾是人大附中的名師,站得高看得遠。
我們現實生活中,能接觸到這種頂級名師的機會不多。即使能找到,費用不菲。
也因為我比較贊同申怡老師的理念,希望更多的人可以知道申老師。所以我也在做申怡讀書的“閱讀大使”,想把申怡讀書的課程推薦給更多的人。
我希望可以通過當閱讀大使,帶給孩子們一種氛圍,多舉辦線下的各種閱讀互助會,幫助孩子們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