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怎么才能教育好孩子的叛逆期的孩子~文|凝媽悟語你有沒有遇到過孩子發脾氣的情況?孩子想買一個東西,不給他買,他開始撒潑打滾。孩子想做一件事,不允許他做,他氣得大哭,摔打東西。到了該睡覺的時間,他貪玩不想睡,就開始扔東西、推人。也可能是沒來由的大發雷霆,讓人莫名其妙。一次,二寶...
文|凝媽悟語
你有沒有遇到過孩子發脾氣的情況?
孩子想買一個東西,不給他買,他開始撒潑打滾。
孩子想做一件事,不允許他做,他氣得大哭,摔打東西。
到了該睡覺的時間,他貪玩不想睡,就開始扔東西、推人。
也可能是沒來由的大發雷霆,讓人莫名其妙。
總之,各種原因都可能會讓孩子感到憤怒,以各種形式發脾氣,二寶就經常這樣做。
一次,二寶洗完腳,該換衣服睡覺了,但他不想睡,大喊著“我不穿衣服,我要把衣服扔掉!”發瘋一般地跺腳、用拳頭捶床,好像是身體里有一團火一樣。
奶奶也來了情緒,想強制二寶換衣服,二寶掙扎著跑開,奶奶朝他發火。二寶的情緒更加激動,反應更加激烈,有些六神無主的樣子。
我突然想到兒童心理學者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的話: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有害的是阻止孩子發脾氣。
《非暴力溝通的父母話術》中也提到:孩子發怒,看似是向父母施壓,實際上是他們在向親愛的爸爸媽媽求助。
如果孩子發出求助信號,得到的卻是令人心寒的暴力回擊,孩子會感到絕望,好像整個世界都在與他為敵,這將加劇他的痛苦。
我意識到不能以暴制暴,而是允許他發泄情緒,之后再告訴他發脾氣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我很溫和地和二寶說話,慢慢地引導他,他的情緒果然很快變好,很快進入睡前準備狀態。
我也沒有用很復雜的方法,只是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不跟孩子較勁,分3步溝通,讓孩子穩定情緒。
孩子憤怒、發脾氣是正常情緒,并沒有錯,錯誤的往往是發泄怒氣的方式有問題。我們擔心孩子的安全,所以總想禁止孩子。
但這是在否定孩子的情緒,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刺激孩子,激化矛盾。我們應該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方式宣泄情緒,以保證心理健康。
只要孩子發泄的方式不是破壞性的,不會損害公物、傷害別人,保護自己、他人、物品的安全,都可以盡情地發泄。
孩子只有把負面情緒釋放出來,才不會淤積在自己的身體上攻擊自己,心理上就不會受到傷害。
我跟二寶說:我知道你不開心了,你想發火就發出來吧。大聲哭出來,在房間里跑一跑,把衣服扔得遠些,用拳頭砸被子。
二寶大哭著,砸了一會兒被子,情緒穩定下來。
孩子的情緒歸于平靜之后,大腦開始理智,能聽我們說話,我們直接了當地問他原因,告訴發脾氣解決不了問題。
我問二寶:你剛才為什么生氣???
二寶說:我不知道喜歡哪個玩具了?
我拿著小魚說:小魚喜歡嗎?你平時很喜歡的!小恐龍喜歡嗎?你每天都摟著它睡覺呢?
二寶說:我喜歡小魚,我喜歡恐龍。
我又說:這就對了,你想做什么,要直接說出來,要不然媽媽也不知道。你發火,耽誤了玩的時間,也不能幫你找到喜歡的玩具。
二寶說:我以后不發火了。
孩子就從這些簡單的交流中,意識到發脾氣不能解決問題,積累一定經驗后,會學著表達自己的訴求。
吃一塹長一智,但沒必要讓孩子陷入在深刻的反思中,要及時讓他放松下來。對孩子來說,再沒有比愉快的心情更有益健康了。我們要根據孩子的喜好,讓他從之前的狀態中走出來。
比如,二寶喜歡聽著我給他讀書講故事,然后安靜地睡著,我就趕緊跟他說:媽媽給你讀書,你拿著小魚、摟著恐龍睡覺吧。
二寶欣然同意,我們就開始了睡前閱讀,讀了幾本書,他很滿足地睡著了。雖然出現過一個段不愉快的小插曲,但是孩子的情緒穩定,并沒有造成不良影響。
你看,解決孩子發脾氣的問題,還是很簡單的。從容應對孩子的脾氣,是保護孩子,也是和自己和解。
寫在最后:孩子發脾氣是一種正?,F象,不是孩子叛逆、變壞,他自己也控制不住。我們要明白孩子憤怒、發脾氣是在向我們求助,我們應該去了解他的內心需求,幫助他用正確的方式發泄情緒,然后再告訴他發脾氣不能解決問題,引導他用語言表達訴求。孩子有了一定經驗后,就不會再亂發脾氣進行自我傷害了。
我是@凝媽悟語
兩男孩媽媽,10多年育兒經驗
陪孩子閱讀、英語啟蒙、科學啟蒙
分享育兒感悟、落地育兒干貨
歡迎,育兒路上一起前行
作者:主創團·瑾山月
作為家長,你有沒有這種經歷?
每天叫孩子起床,嗓子都喊啞了,孩子還像沒事人似的,拉都拉不動;
送娃去上學,說無數遍“來不及”,他還是慢悠悠吃飯,急得你干瞪眼;
輔導孩子作業,你都坐下十分鐘了,孩子還四處溜達,怎么吼也沒用……
如果做個調查,票選“逼瘋家長”的幾件事,“孩子磨蹭”,一定名列前茅。
對此,我自己也深有體會。
兒子今年10歲,讀小學四年級,我的每一天,都是從“咆哮”開始。
不是催他出門,就是嫌他太慢。
每次吼完,我都后悔不已,告誡自己下不為例。
可第二天一見兒子那個“慢樣”,火還是蹭一下就來,恨不能拎著他耳朵把事做完。
起初,我以為孩子就是懶,故意氣我。
當我看了不少教育資料后,才驟然明白:
孩子拖延,和父母也有很大關系。
如果只是催促打罵,必然是雞飛狗跳,家無寧日。
相反的,如果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也能顯著改善孩子的拖延。
磨蹭的孩子,狂躁的家長
雞飛狗跳的日子
我們樓上,有個外號“咆哮帝”的鄰居。
每天早晨,他吼孩子的音量,響徹整個樓道。
而逼瘋他的,是他不到10歲的小女兒。
因為順路,咆哮帝每天送孩子上學,但因為女兒出門太慢,他十天里得有八天遲到。
領導的批評,同事的議論,瑣事的煩惱,令他十分窩火。
所以,一見女兒拖拖拉拉,他氣就不打一處來。
經常是邊催邊吼邊恐嚇,結果孩子沒管好,還引發家庭大戰。
女兒不甘示弱,故意和他頂著干,你越催她越慢;
妻子嫌他脾氣暴,也和他吵架拌嘴,夫妻矛盾不斷;
奶奶心疼孫女,也總是劈頭蓋臉地指責他。
這家人,因為一個孩子,每天大動肝火,日子過得雞犬不寧。
有句話說得好:磨蹭的孩子,狂躁的家長,造就一個混亂的家。
誰都想家庭和諧,關系融洽,可單是“孩子磨蹭”這件小事,就足以摧毀父母的耐心,打亂生活的節奏。
其實,我特別同情“咆哮帝”。
這種從起床就開始的“時間大戰”,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深有體會。
你心里急死了,孩子卻 “事不關己”,你只能無奈地繼續等;
把心一橫撒手不管吧,又擔心時間來不及,耽誤了正事。
然而,事實就像心理學“極限效應”揭露的那樣,每個人都有忍耐的極限。
你催多了,孩子會厭煩到叛逆;孩子無限拖延,你也會忍無可忍。
生活中,我們都可能瞬間化身“咆哮帝”,把對孩子的關愛,掩蓋在一句句命令下。
這不是某個家長脾氣不好,是誰都可能被娃逼出的內傷。
孩子拖延,家長狂躁,是不少家庭矛盾的根源。
如果不重視不解決,親子大戰將輪番上演。
每個“拖延癥”的孩子
背后都站著一對“越界”的父母
超話#孩子拖延怎么辦#中,有不少父母吐槽。
有人說:我把早飯做好,衣服找好,書包收拾好,可女兒還是遲遲不出門;
有人說:我夠嚴厲了,就差拿鞭子打了,可兒子還是什么事也趕不到前面;
還有人說:我凡事順著他,可結果呢,穿衣服要20分鐘,寫作業要磨蹭半小時……
乍一看,似乎無論怎么做,都管不好這些“拖延癥”小孩。
但評論區一位教育咨詢師的話,卻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問題。
他說:每個磨蹭孩子背后,都站著一對越界的父母。
要么凡事代勞,侵占孩子的獨立空間;要么太過苛刻,標準提得太高;要么過于縱容,讓孩子隨心所欲。
是啊,你把事都做了,孩子當然可以不著急;你要求那么多,他就隨便敷衍了事;你從不立規矩,孩子自然沒有緊迫感。
作家阿爾伯特·哈伯德曾說:
當父母為孩子做太多時,孩子就不會為自己做太多。
當父母事無巨細,孩子就缺少獨立做事、鍛煉能力的機會,于是變得懶惰、依賴、被動。
在他們的意識里,反正有爸媽兜底,做好與做不好,結果都一樣。
一旦喪失主動性,孩子做什么事,都會不緊不慢。
他們不怕耽誤事,不怕來不及,反而看著父母急得跳腳,覺得好玩有意思。
教育家盧梭有個觀點:
“在早期教育上,不僅不應爭取時間,還必須把時間白白放過去?!?/p>
他的意思并非浪費時間,而是提醒家長,把時間還給孩子。
別越界到孩子的世界,替他辦事,替他定要求,替他承擔后果。
要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
生活是自己的,拖延磨蹭,耽誤的是他自己。
看不慣孩子拖延
千萬別只是催催催
曾經的我,像個復讀機一樣,在孩子耳邊不斷地催催催。
后來,我從書上學到了幾點方法,才明白,催促壓根沒用。
如果你家孩子也拖延,不妨看看下面這5大黃金法則。
①不做代勞的父母,讓孩子學會負責。
美國一所中學規定:不允許家長幫孩子把忘在家里的午餐、課本、作業、運動鞋等物品帶到學校。
目的只有一個,培養孩子獨立性,讓他們學會為自己負責。
做父母的,得有點“狠心”。
飯來不及吃就餓一次肚子;遲到了就受一次批評,寫不完作業就讓他著急一次……
放手讓孩子支配時間,也讓他們承擔后果,孩子才能學會自我管理。
②改變溝通方式,把“你快點”改成“我希望”。
研究發現,孩子在6歲以前,的確欠缺時間觀念。
所以,父母要刻意制造一點緊迫感。
但如果只是不停地說“你快點”,會讓孩子緊張、厭煩、對抗。
換個說法,變成正向鼓勵,效果就會大大不同。
“孩子,如果能準點出門,你就太棒了?!?/p>
“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按時完成作業的?!?/p>
“你今天比昨天快了三分鐘,進步很大。”
……
先讓自己放松下來,再幫孩子找準他的節奏。
③細化目標、清晰計劃、精準行動
心理學上,有個 “定位速效實驗”。
心理學家將學生分為3組,分別前往10公里外的村莊。
第一組學生,不知道村莊在哪里,沒走兩公里,就開始叫苦,幾乎所有人都半途而廢;
第二組學生,被告知目的地在10公里外。但他們沒有路標指引,堅持下來的人寥寥無幾;
第三組學生,不僅知道目的地在哪里,一路還有路牌引導,結果順利抵達目的地。
這個實驗,顯現出目標和規劃對孩子行為的意義。
做事前,告訴孩子明確的目標,為他們制定清晰的計劃,孩子才能有精準的行動。
④降低要求,別讓孩子因害怕而拖延。
心理咨詢師錢志亮發現,很多孩子拖延的根本原因,是擔心自己做不好,被父母指責。
也就是說,孩子在用磨蹭來逃避那些他完不成的任務。
有些事父母要求過高,又不得不做,孩子們只能拖一分鐘是一分鐘。
心理學上,有個“蔡格尼克效應”。
意思是:人們對尚未處理完的任務,會比已處理完成的任務印象深刻得多。
別看孩子磨蹭,他們會時刻惦記著那些未完事項。
一旦積攢的事多了,他們便沒了頭緒,做什么也無法專注。
而我們父母要做的,是把要求降下來,減輕孩子心理負擔。
輕松的環境中,孩子會更有主動性。
⑤樹立時間觀,養成好習慣。
行為學上,有個“要事為先”的原則。
做事情,要分主次,在時間安排上,也要有個優先級。
比如我們幫孩子規劃業余時間,就要把必須且重要的事放在最前面。
明明第二天要考試,需要復習功課,就不能把打游戲、出去玩放在首位。
相反的,休息日天氣好,也可以先讓孩子痛快地玩一場,再找時間學習。
把時間切割成小塊,把要事排在前面,用行動幫孩子樹立時間觀。
當孩子有了“要事為先”的習慣,就不會任由自己拖延磨蹭。
有個媽媽,為了督促孩子學習,時刻監視孩子的一舉一動。
結果卻經常被老師通知,孩子作業沒做完,孩子又遲到了,考試成績不理想……
可她能做的都做了,每天催著孩子出門,盯著孩子寫作業。
無奈之下,這位媽媽向教育專家尹建莉求助。
幾番交談下來,尹老師告訴她:“孩子的問題,全在你催得太多太急?!?/p>
尹老師建議她稍微松松手,讓孩子拖延幾次。
起初孩子很開心,可后來,孩子卻因經常遲到、不交作業被老師批評。
這下,孩子終于不敢拖延了,主動找媽媽重新規劃了每天的作息時間。
每個孩子,都應有他自己的經歷和感悟。
別急著安排好一切,有時候,吃一塹長一智也很有必要。
我們要做的,是引導而非干預,是影響而非控制。
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只蝸牛在散步。
慢慢來,多給孩子一點時間,多讓他們在生活中歷練。
總有一天,那個看起來慢吞吞的孩子,會變得懂事,會加速前進。
與父母們共勉。
第一次在頭條寫文章,不管有沒有人看,我都要全力以赴,認真寫[玫瑰][玫瑰][玫瑰]
同事的兒子8歲讀三年級,叛逆期是不是不分年齡???
昨天上班時,同事說好煩,我就問她怎么了,她說小孩被接回去了,我說是不是小孩在學校打架???她說比打架更嚴重,然后她就說小孩不寫日記老師批評了他,結果他就辱罵老師,旁邊女同學說辱罵老師是不禮貌的,你猜他做了什么???
就因女同學說了一句,他就把人家的桌子掀翻,這真是個暴脾氣,現在的小孩真是說不得打不得,更加罵不得。
同事越說越來氣,累死累活的上班賺幾個錢就為了能讓他吃好喝好,好好上學,怎么就這樣了呢,還有沒有的救?說著說著就哭了,畢竟小孩才8歲??!
想想我們的童年都是在干活中過來,一天天的只知道幫爸媽干活,哪敢說一個不啊,現在的小孩都是嬌生慣養的,啥都不用干,好吃好喝的伺候[笑哭][笑哭][笑哭]
加油吧,年輕人?。?!
有一種霸道無可取代ヽ
怎么才能教育好孩子的叛逆期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