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古草】《別了古草》原文及賞析
[韻文]平原上無邊的草,隨著四季來來去去。野火不能燒盡它,春風的吹拂可以使它復活。
【出處】唐·白居易《送別古草》
【意思】古平原上的草長得茂盛。它一年枯萎一次,一年繁盛一次。野火可以燒它的身體,但燒不了它的生命。當春風吹起時,它會頑強地誕生。
[全詩]
傅德顧曹苑告別
[唐]白居易
長草是如此的茂盛,每年秋冬枯萎的草都要把草的顏色變濃。
野火不能燒盡它,春風的吹拂可以使它復活。
野草野花遍布古道,陽光下的草地盡頭是你的旅途。
我再一次送上了我的知心朋友,濃濃的草代表了我的深情。
[解決問題]
相傳此詩為白居易十六歲時所作,在長安謁見顧匡,名噪一時(見《唐書》卷七《舊唐書·閑情鼓吹》等。),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白居易十六歲就在江南,所以沒到長安。賦:賦詩取意的一個主題。以古人寫的句子為題的詩比較多,應作之作,以詩人會為副題,前面加“福德”二字。那些被分配了主題和題材“試帖詩”并當場作詩的人,往往被冠以“福德”二字。元:古代著名的平原。全詩運用“楚辭趙隱士”的意象,通過比喻的手段,從春草到送別的情懷。其中描寫春草頑強生命力的對聯兩句,富有哲理,一直作為名句流傳下來。
[欣賞]
從詩的題目來看,這是一首有預定標題的詩。這是因為“福德”這個詞通常應該加在任何指定和限定的詩歌標題上。然而,就是這樣一部受限制的服從標題的作品,卻成了白居易少年時代的名著,成了名噪一時、流傳千古的優秀體系。
題目僅限于詩歌,寫的不一定是真的。但在詩人的筆下,送走美麗的草地和古老的平原的場景卻十分生動。第一句“漫無邊際草過平原”,寫的是未來,很好說話。然而,它的作用不可低估。既緊扣了“古草”的話題,又簡明扼要地解釋了告別的具體環境和時間順序:古草之上不就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嗎?接下來,詩人沒有進一步描繪和渲染古老的春草,而是轉著筆法揭示了原草的生長規律:秋枯春旺,年復一年,年復一年。想到原草的輝煌與凋零,是一種天然的對比聯想,但說“凋零”而不是“輝煌與凋零”,是作者的本意。以“榮”字結尾,不僅是為著想,似乎也在表明,這首詩要歌頌的對象,是“榮”字所代表的原草的無限生機。第三、四首詩以“凋零——輝煌”為線索,生動地描繪了原草?!耙盎馃?,其火焰兇猛可見;“春風吹”,其聲可聞?!叭紵焙汀叭≈槐M”,野火的微弱本性已經顯露出來;《吹》和《重生》,春風的溫暖和力量,原草的堅韌和生機,也令人印象深刻。更何況野火肆虐,但一旦春回大地,深藏于土中的原草不朽的根,就會頑強破土,吐綠。如果說詩的第一句重在模仿原草的樣子,那么這兩句重在傳達原草的神,即在意象畫面中突出原草的精神和品格。摘要:劉長卿的《春日燒綠》在藝術上曾被認為比《野火》更勝一籌。實際上,就藝術性而言,白的詩在境界的廣度、風骨的雄健、神韻的生動等方面明顯優于劉長卿的詩,盡管后者自成一派??梢哉f《野火》是一句氣勢非凡、形神兼備的精彩句子。還需要指出的是,原草精神其實不僅僅是原草獨有的,而是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積極精神。因為這種精神是典型的,所以原草的形象具有很強的象征潛力。后來在中國近代革命斗爭中經常被賦予的深刻象征意義,就根源于此。
第三,在進一步具體表現原草旺盛生命力的同時,文風暗轉,引入告別親情,為告別準備典型環境。這里有仿佛從天邊飄來的香味(“遠香”),有一路向遠方蔓延的嬌艷色彩(“綠”),有明亮的光(“清”),有生動的動態和豐富的味道(“侵”?!都尤搿贰度肭帧吩俅握宫F了原草的生命力,《古道》《廢都》則暗暗傳遞著送別的心情。詩人就要在這樣一片遼闊、壯闊、生機勃勃、詩意盎然的春光中告別朋友了。第四,再次扣標題,正面描述告別。“王孫”,貴族,指詩人的朋友?!靶涯俊?,草滿了,這是其他感情隨著春草的豐腴而“豐滿”了。一般認為“魚雨”是“楚辭趙隱士”的表現,“王孫徘徊不歸,春草長茂盛”,烘托了白詩中送別的傷感。有些人甚至認為“哦,朋友的王子,你又走了,我聽到他們在你身后嘆息”是一句“令人心碎的短語”。其實因為這首詩和隱士的在整個情感基調上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似乎沒有必要拘泥于兩個“鈸”的比較。從整篇文章來看,似乎詩人的特殊感受不是“悲傷”,不是“心碎”,而是歡快、積極的。這一點不言而喻。
在這首詩的傳播中,經常會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前四句是婦孺皆知,會背誦的,往往會被誤認為是全詩,而后四句卻沒有那么廣為人知。相傳唐代著名詩人顧況稱贊這首詩的前兩聯,使白“名揚天下”。那么這是不是意味著這首詩是由兩部分組成的,聯系很少或者結構松散?應該如何解釋這種現象?
首先,前兩副對聯,詠草,形神兼備,充滿能量,可以獨立書寫。全詩之外廣為流傳也是合理的。其次,全篇說明,前兩聯其實與后兩聯息息相關,情調一致,渾然一體。第一句“漫無邊際草過平原”,很明顯,但有多向發展的潛力。之后的唱草或送行,都籠罩在其中。可謂一聲令下,兩水一分。然而,這兩個水域并沒有完全分開。詩的后半段,寫“古道”不悲,寫“雁城”不悲,寫“送別”不悲,與前半段息息相關。詩人飽滿歡快的離別,與伸向天邊的芬芳翠綠的古春草相映成趣;而“遠香”的彌漫和“蒼翠”的無邊,則直接根植于原草不朽而蓬勃的精神和品格,也可以說是這種精神和品格的形象寫照。于是,全詩充滿了情感,綠意盎然,生機勃勃,詩意無窮,全詩在這樣的情感基調中達到了完全的和諧統一。
這首詩以原草的出現開始,循著原草的靈魂,重繪古平原的春色,以古平原的告別結束。真的是一波三折,對聯翻出新意。但是,兩者密切相關,相互映襯,融為一體。在這一點上,該詩確實不愧為“福德”體中的上品,也不愧為中國千年詩歌史上的一流佳作。晉代人在《南寄詩話》中寫道:“樂天之詩,其情,入人肝脾,隨物而形,滿處,幾乎與其元氣相合”。可以說,《別了古草》這首詩體現了白詩的這一藝術特色。